一年一度的“雙11”電商大促已落下帷幕,今年除了常規的滿減、折扣、搶紅包等傳統優惠形式外,不少購物平臺更是打出了“全場秒殺”“全網最低價”的口號,讓消費者心動不已。
作為國內最大的電商平臺之一,天貓在“雙11”期間推出了“天貓雙11全球購物狂歡節”活動,其優惠力度之大、活動規模之廣均創下了歷史新高;京東特別推出了“京東秒殺節”,每天精選百余款爆款商品進行秒殺活動,讓消費者能夠享受到更實惠的價格;拼多多打出了同類產品“全網最低價”的口號,承諾在“雙11”期間為消費者提供更優質、更實惠的商品。此外,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通過優化用戶體驗、強化品牌合作等方式,也加入了電商大戰。
如今,“雙11”已走過15個年頭。2009年,“雙11”正式開啟,共有20多個品牌通過五折清倉大甩賣的形式,成功完成5000萬元交易額,創下電商平臺的銷售神話。自此,“雙11”成為“優惠大促”的代名詞,其交易額呈幾何式增長——2010年達到了9.36億元,2012年突破百億元,2016年更是突破千億元。數據顯示,2022年“雙11”大促期間,全網銷售額達11154億元,參與“雙11”活動的品牌超過29萬個。
然而,作為電商、消費者共同期盼的購物節,“雙11”期間,有些平臺的促銷手段之多,令人眼花繚亂,卻讓消費者感到“水分”很多;有些平臺的滿減規則復雜,很多消費者絞盡腦汁算來算去,卻發現有些商品的價格比平時還高。不少消費者看多了電商平臺的“促銷表演”,對頻繁促銷、滿減等活動提不起興趣。
隨著直播電商興起,各路商品在直播間“打折銷售”成為常態,部分品牌與網店早已摒棄傳統的“貨架電商大促”套路。消費者因此對“雙11”早已失去最初的沖動而日趨歸于理性。今年,電商平臺打出“全網最低價”營銷策略,既是消費端理性倒逼的結果,也是平臺和商家順應市場的選擇。
“雙11”已經“卷”了15年,消費者不再盲目跟風消費,對于商家的各種促銷手段也屢見不鮮。直播帶貨套路多、優惠活動水分多、售后服務詬病多、促銷廣告騷擾多……這些“雙11”活動中暴露出的問題,直接影響了消費者的消費體驗。要避免出現此類情況,需要平臺和商家將“更好的消費體驗”擺在首位,主動為消費者“減負”,真正從“拼流量”向“拼實惠”“拼服務”轉變,讓消費者下單更省心、購物更放心。
要知道,萬變不離其宗,無論是線下購物還是網絡促銷,能拉動消費的真正“套路”還是“以消費者為中心”。便利多一些,誠意足一些,能為消費者帶來真正的實惠,消費者才能樂于“薅羊毛”。
可以說,“雙11”的“超低價回歸”是電商平臺效率提高和供應鏈進步的必然結果,而非各種營銷套路和手段的運用。在此背景下,電商平臺應該攜手優質商家,為消費者帶來更實惠的商品和服務。
要明白,低價并不意味著商品質量和消費體驗、物流服務水平的降低。消費者期待的是沒有套路的低價,是購物過程中的安心和舒心。因此,電商平臺在主打低價營銷策略的同時,更應該注重誠信經營、熱情服務,避免虛標價格、虛假宣傳、服務減配等。
希望在下一個“雙11”,我們看到的不僅是電商平臺激烈的線上比拼,還能感受到各平臺對消費者發自內心的尊重。期待看到一個不被套路包圍的“雙11”,讓消費者感受到購物的快樂,讓商家獲得盈利的滿足,最終達到進一步挖掘和釋放消費潛力的目的,從而實現多方共贏。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