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壩隸屬于河北省承德市圍場縣,她是蒙漢合璧語,意為“美麗的高嶺”,歷史上素有“千里松林”的美譽。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塞罕壩被荒漠、流沙占據,到處是荒山禿嶺。現在的塞罕壩浩瀚林海,正發揮著無可替代的效益,造福當地,澤被京津,恩及后世。幾代人艱苦創業、科學求實、無私奉獻、開拓創新、愛崗敬業的精神被賦予為“塞罕壩精神”。
學習塞罕壩精神,要做到不畏艱苦,迎難而上。1962年,原林業部從全國24所大中專院校調配了127名畢業生,和河北承德當地242名干部、工人一起,組建塞罕壩機械林場,向荒原沙地進軍。年輕塞罕壩人懷著一腔熱血,面對“一窮二白”、茫茫荒原、嚴寒肆虐,沒有一個人退縮,積極開展種植工作,喊出“壩在人在”的口號。為了尋找沙漠上的現存植物,他們徒步跨越無人區,穿行在人跡罕至的荒漠戈壁,危險時常發生。育苗過程更是屢屢遭受打擊,失敗成了家常便飯,但他們從不放棄,愈挫愈勇。也正是這種不畏艱苦,迎難而上的毅力,才有了今天的浩瀚林海。現在,我們正缺少這種品格,新時代我們也要擁有“壩上人”那種艱苦卓絕的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品格艱苦奮斗、攻堅克難。
學習塞罕壩精神,要做到科學求實,勇于創新。沙漠變綠洲、荒原變林海自古以來就是一件充滿奇跡的事情。塞罕壩林場正是在技術人員以科學求實為指導,專心科研,在失敗中進步,在進步中創新,在創新中成功所創造的奇跡。學習塞罕壩精神,就要科學求實,大膽探索,勇于創新,創新是為了更好地發展,只是改掉以前不合理的方法。古人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而我們現在說“改革永遠在路上”,改革是為了更好地實現目標,是為了更好地發展。
學習塞罕壩精神,要做到無私奉獻,愛崗敬業。塞罕壩林場老職工陳彥嫻說,“選擇塞罕壩,我無怨無悔”。一代代林場干部職工艱苦奮斗、拼搏奉獻,幾十年如一日獻身塞罕壩,永遠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情懷釘在崗位上,這也正是很多年輕“打工人”所缺少的。愛崗是一種態度,敬業是一種精神,“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是對工作最好的敬禮。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進程中,每一個人都是關鍵崗位,社會主義建設的浪潮中,每一個人都要當“壩上人”。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