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電總局的禁煙令早有耳聞,這次是新瓶裝舊酒嗎?不是,我們2009年聽過的那次禁煙令只是《通知》將要制訂之前的吆喝,現在,禁令要正式實施了。只是總覺得哪里不舒服,廣電總局的這條禁令真有點皇帝不急太監急的意思。
向來就非常討厭煙味,討厭在公共場合毫無顧忌抽吞云吐霧的人。但是,影視劇中的煙是不是就該禁呢?我們可以來探討一下。因為廣電總局“禁煙”的理由是:超過1/3的青少年是在看了電影后學會抽煙的,不吸煙的青少年如果其偶像吸煙,則他們對吸煙行為認同的可能性提高16倍。廣電總局可能認為,影視劇中的吸煙鏡頭有行為示范效果,會對價值觀正處于搖擺階段的青少年產生不良的影響。
廣電總局用心可謂良苦。然而,禁煙這件事,約束力在政府、在社會、在家庭、在校園,在整個禁煙控煙機制的每一個環節,都盡到治理和監督的責任。影視劇這樣的文藝作品又如何承擔這樣的“政治任務”和“公德心”呢?
作為《煙草控制框架公約》的締約方,中國承諾2011年1月9日前在室內公共場所和室內工作場所實現100%禁煙。然而,中國的作為怎樣,恐怕人人心知肚明。因此,真正應該著急的人,應該是懲戒缺失的立法部門,是應盡監管之責的以發改主任為組長、衛生部和外交部為副組長,八部委(財政部、國家工商局、國家質檢總局、海關總署和國家煙草專賣局)組成的履約協調機構。而中國控煙協會,你們不把觸角伸向煙霧繚繞的餐廳、劇場、公共場所,去督促和問責玩忽職守的政府機構,而非要把觸角伸向影視劇,成為廣電總局“禁煙令”背后的推手,實在有不務正業之嫌。
況且,藝術是真實生活的映射,時尚劇中寫字樓的格子間里不出現煙草尚可理解,但如果生活場景設置在酒吧、窩棚、車間,沒有煙草,就像是趙本山出來沒戴他那頂藍帽子一樣,沒了味道。有了煙草,才是一個自然而然的存在,因為,生活就是這個樣子的,你沒必要逃避它、故意地繞開它。導演高希希表示:“沒有了煙,有些細節可能會少點東西,考慮到時代背景、社會環境以及舊版角色以抽煙為標志性符號等因素,有時吸煙鏡頭是需要的。”華誼兄弟方面也用《風聲》為例,說明了此類鏡頭為劇情服務的必要:“如果剪掉這些鏡頭,很難表現國民黨軍的紙醉金迷。比如李冰冰在片中就有大量吸煙鏡頭,她的內斂、她的沉思都在這些鏡頭中體現出來了。”
禁煙不力,就拿影視作品開刀,不會讓人看到有關部門的決心,只會看到他們的魯莽、愚鈍和不作為。妄圖用影視劇的“純潔”來保證下一代的健康,這樣的邏輯不通,這樣的思維也太過粗線條。吸煙說到底是個人的選擇,但正是因為涉及了“公共”二字,才讓人對它頗多非議。但影視劇說到底不屬于公共場所的范疇,只問你簡單一句話:你看電影電視的時候,里面有人抽煙,能聞到味兒嗎?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