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養生堂報道 17歲開始吸煙的武漢市民劉中華怎么也想不到,他的這點“愛好”讓自己的肺成了一個堅硬的“塑料”,腫脹起來的雙肺毫無彈性,頂住肋骨后無法呼吸,長達8天8夜的時間里,他都難以入睡。
可更讓他想不到的是,與此同時,廣東省廣州地區紅十字會接手了一名腦死亡病患自主捐獻的器官,在尋覓了兩百多家醫院后,終于找到了劉中華這個合適的受體。一雙充滿彈性的,猶如棉花糖般的肺抵達武漢,在劉中華的胸里安了家。
四十年煙齡
讓雙肺成腫脹氣球
“人的肺就像一個氣球,打氣很久之后,過度地擴張,就成了一個‘腫脹的氣球’。他所患的阻塞性肺氣腫就是同樣的道理,氣能進來,卻出不去,最終會呼吸衰竭。”同濟醫院心肺移植中心主任魏翔教授在4月28日接診了老煙民劉中華。
57歲的劉中華是蔡甸人,17歲時就開始抽煙,每天雷打不動兩包煙,即使是在2012年查出肺氣腫后,他依舊我行我素。直至今年4月,他開始嚴重喘氣。
劉中華患上的是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氣腫,因病情已經非常嚴重,常規藥物和手術都已經無法治療,唯一的好方法只有進行肺移植手術。但問題是,供體在哪里。
“原來呼吸可以這么輕松”
與此同時,一個供者又在等待受者。5月4日,一名腦血管畸形的湖北人張輝(化名)在廣州治療無效后,其家屬決定捐獻出張輝的遺體,延續其生命。5月8日,在再次確認張輝已經腦死亡后,當地紅十字會開始著手尋找合適的器官接受者。
張輝的心臟、雙側腎臟、肝臟、雙側角膜立即篩選到了合適的移植患者,但肺移植的接受者卻很難找到。經與全國兩百余家移植醫院聯系,當地紅十字會終于聯系上武漢市同濟醫院心肺移植中心,在確認受供者條件后,雙方一拍即合。
問明病情后,僅半個小時,魏翔教授就準備好了手術用品帶領四名醫護人員踏上飛往廣州的航班。在紅十字會的見證下,醫生和家屬舉行了告別儀式,五個手術團隊開始進行器官切取。而在武漢,病人已經準備就緒。5月9日凌晨,經過長達8個小時的連續工作,雙肺依次順利植入劉中華的胸腔。
這臺手術標志著華中地區首例腦死亡器官捐獻雙肺移植手術的成功。
當時做手術的主治醫師陳軍告訴武漢晚報記者,劉中華的肺取出時堅硬如塑料,底色灰白,上有黑斑,而張輝捐贈的肺則如棉花糖一般柔軟有彈性。
日前,記者在醫院見到劉中華時,他興奮地說:“原來呼吸可以這么輕松。”
肺移植每年不足百例
不到器官移植總量的5%
為什么當地紅十字會聯系了兩百多家醫院才找到肺器官受者?“在我國,肺移植每年不及100例,而其他器官移植達到2800到3000例。”魏翔教授告訴記者,全國開展的肺移植手術不到器官移植總量的5%,技術難度和認知局限兩大因素造成了肺移植手術面臨的窘境。
肺部大小是否匹配(心、肝等不需刻意考慮大小)、肺部抵抗作用容易產生排斥反應、手術創傷大、肺器官安全保存時間僅在6到8小時(肝臟為15到20小時)、腦死亡供者的肺部很可能損失嚴重……同其他器官移植相比,肺移植手術技術難度大得多。
與此同時,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肺器官可以移植,或者是了解肺器官移植,卻無法從情理上接受親人不是帶著完整的遺體離去,所以肺移植自主捐獻率也不高。
劉中華即將出院。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