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上班時間,工作累了,可以泡一杯茶,但不能吸一支煙?
打噴嚏打掉了假牙,放個屁砸掉腳后跟,生活充滿意外,而更有戲劇性的是安徽阜陽臨泉3月份出臺的《關于臨泉縣公務人員工作期間禁止吸煙的規定》,里面處處充斥著讓你感到意外的神邏輯。
違規者最高捐款1000元。仔細擦亮眼睛,沒錯,就是“捐款”,不是罰款。吸個煙現在還能為慈善效力了。
違規者要公開檢討,甚至在當地電視臺曝光。吸個煙也能上電視,臨泉電視臺的新聞欄目,也是沒啥可播了。
納入效能考核范圍,由縣效能辦監督檢查。考核是個筐,啥都往里裝。臨泉這是奮不顧身要出控煙政績啊。
……
這個禁煙神規定中的神邏輯,當然不止以上幾點。
總的來說就是,上班抽支煙,領導很生氣,后果很嚴重!
最讓人琢磨不透的,是“工作期間”這個詞。
工作期間禁煙,就能樹立政府良好形象了?太天真了吧。
先不說臨泉對自己的形象有多么不自信,要靠禁煙提升形象,問過廣大人民群眾了么?人民群眾肯定說,青天大老爺們,你們先跟達康書記學學,把GDP搞上去,帶領人民群眾脫貧了再扯淡吧。
工作期間禁煙,就能讓煙民真的戒煙了?也太可笑了吧。
工作期間不能抽煙,憋了一天的煙癮只能下班時間惡補,這對吸煙者并未起到禁煙作用嘛。真是為了煙民健康著想,是不是下一步還得把禁煙的時間限制擴大到一天24小時,分分鐘都不許抽煙。
從以往控煙有關規定來看,不管是國家級的還是地方性的,強調的都是在公共場所禁煙,是從空間維度對吸煙行為加以限制。
如,2011年,衛生部公布修訂后的《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實施細則》中規定,自該年5月1日起賓館、飯館等室內公共場所禁止吸煙;2014年11月,國務院法制辦公布了我國首部《公共場所控制吸煙條例(送審稿)》,討論的也是如何在公共場所禁煙;2016年6月開始實施的《北京市控制吸煙條例》,涉及工作場所的有如下兩條:公共場所、工作場所的室內區域以及公共交通工具內禁止吸煙;規定以外的其他公共場所、工作場所的室外區域,可以劃定吸煙區。
號稱“史上最嚴”的控煙條例,都允許吸煙者在禁止區域外正大地自由一下。像臨泉這樣從時間維度加以限制的一棍子打死的控煙做法,確實奇葩。而事實也證明,該控煙新規并未得到貫徹落實。
仔細了解一下某些地方近些年來出臺的控煙政策,可以發現,許多嘩眾取寵的控煙新規一浪又一浪都被拍在了沙灘上。有關部門真該想想,是不是因為類似的神邏輯導致規定無法實施、形同虛設?
公共場所禁煙,限制的是置身公開場合的個人行為。工作時間禁煙,限制的是煙民這一段時間內的所有禁煙行為。用時間概念置換了空間概念,工作時間禁煙就演變成對個人合理訴求的粗暴剝奪。
控煙規范的是個體行為,不是直接把每個人的煙從他們手中奪下來。難不成因為公共場所禁煙效果甚微,就可以隨便另辟蹊徑,用時間無縫隙地對吸煙者私人的、卑微的一點基本權利也扼殺掉?
我們一直呼吁要“理性控煙”。理性,首先就是要從理智、人性化的角度出發,通過灌輸人們健康生活方式的理念,加以人性化的控煙配套設施,引導人們主動“文明抽煙”或戒煙。
《通往奴役之路》的作者哈耶克說,在這個世界上,平等地待人和試圖使他們平等這兩者之間的差別總是存在。前者是一個自由社會的前提條件,而后者則意味著“一種新的奴役方式”。
你愿意吸煙,只要不是在公共場所抽,不管你上午10點抽還是半夜3點抽,誰也管不著。尊重吸煙者的權利,規范他們吸煙的行為和強行奪下他們手中的卷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方式。理性控煙和神邏輯控煙,自然也會達到兩種完全不同的效果。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