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jù)《解放日報》報道 近日下午4時50分,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瑞金醫(yī)院戒煙門診送走了最后一位患者,呼吸科醫(yī)生、戒煙門診負責人周劍平說:門診的下班時間其實應該是4時整,“一下午來了24個患者,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今年是瑞金戒煙門診開辦的第10個年頭。回憶起最初的幾年,用“門可羅雀”來形容毫不為過。“每周三下午是我們的門診時間,但可能坐到下班也來不了一個人,一年就診人數(shù)不到百人。”周劍平對如今的火爆現(xiàn)象有些意外,但更多是驚喜,“控煙條例自3月正式實施以來,越來越多的煙民發(fā)現(xiàn)吸煙沒那么方便了,同時出于對健康生活的需求,愿意走進醫(yī)院尋求專業(yè)醫(yī)生的幫助。”
戒煙宜做“一次性了斷”
患者老謝46年前在插隊落戶時抽了人生第一支煙,現(xiàn)在自覺年紀大了,每天降到10支。“以前也不是沒戒過煙,但到最后都藕斷絲連了。現(xiàn)在終于想通,戒煙是為了自己。”
周劍平說,像老謝這樣的煙民不少,“煙齡比較長,之前有過戒煙史后又復吸。”他介紹,戒煙門診的醫(yī)生們會用一個公式計算,煙齡(年)×煙量(支/天)=吸煙指數(shù)(年支)。在400以下者,1至1個半月可戒煙; 在400至600者需2至2個半月;600以上者需要3個月才可以徹底戒斷。“我們不主張短期快速戒煙,這樣既容易產(chǎn)生生理、心理的壓力與不適,也容易引起復吸,甚至報復性復吸。”
“復吸之后癮頭更大了。”施老板是個女強人,自己開著設計公司。“今年春節(jié)旅行期間戒了一周,怎么一回上海反而變本加厲?”周劍平解答了她的困惑:“許多白領經(jīng)常把吸煙的行為習慣與工作壓力、靈感聯(lián)系在一起,產(chǎn)生了依賴,復吸起來量更大、更任性,會有一種不自覺的心理補償。”正因如此,周劍平在與每位煙民交談時都會不厭其煩問一個問題:“你想好要戒煙了嗎?戒煙這件事,一輩子應該只做一次。”
主觀上要戒煙者尚為少數(shù)
在周劍平看來,戒煙門診工作的絕大部分時間花在與煙民的溝通與心理咨詢。戒煙客觀動機不外乎出現(xiàn)了疾病癥狀、親友反對、需要備孕等,而真正因主觀動機明確表示“我要戒煙”者尚為少數(shù)。今年62歲的老張煙齡42年,近日體檢查出肺氣腫,之前還患過“小中風”(腦腔梗)。“醫(yī)生,我覺得這些毛病都和抽煙有關,我想快點戒掉。”
周劍平仔細詢問了老張的吸煙時間點后給出建議:“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把每天的第一支煙盡量延后一小時。”周劍平解釋:“每日吸煙量在10支以下的煙民,我們希望能把最早的這支先戒掉,等到逐步減至一天2支—3支時,身體就不再對尼古丁產(chǎn)生依賴了。到那時可選擇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在親友督促下徹底戒斷。”
結伴式戒煙效果更佳
最初那些年,戒煙療程皆為3個月,均需自費,上千元藥物也讓不少煙民望而卻步;現(xiàn)在根據(jù)吸煙指數(shù)、個人情況與需求,療程短則2周,讓患者心理負擔不會那么重。
告別診室前,周劍平照例拿出手機讓劉先生“掃一掃”。作為4個戒煙門診微信群的群主,他對這一新興戒煙模式很是推崇。“很多人覺得戒煙憑借一己之力很難堅持,在微信群里則會發(fā)現(xiàn),原來有許多人有相同的困惑,時不時匯報進展、分享困難,會有很大的觸動。”
世界衛(wèi)生組織數(shù)據(jù)顯示,每年因為煙草,全球約600萬人死亡,其中60余萬人是二手煙的“犧牲品”。若不采取措施,到2030年,每年死于吸煙導致疾病的人數(shù)將超過800萬人,而其中80%以上生活在中等和低收入國家。“今天我正好接待了門診的第1200名患者,這些數(shù)據(jù)將成為我們課題組的最佳樣本。”周劍平透露,數(shù)據(jù)將用于研究不同性別、年齡、煙齡者的何種基因?qū)煵荼容^敏感和耐受、體內(nèi)一氧化碳代謝的速度等問題,“我們希望能追根溯源地了解吸煙者的基因,從而讓戒煙在未來變得越來越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