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tech.china.com報道 在很多人的觀念中,吸煙人士容易患肺癌等疾病,那么,不吸煙就不會患肺癌了嗎?近日,我國首個肺癌患者資訊平臺“肺癌幫”分享了一條國際前沿醫學資訊:美國癌癥學會(ACS)預估今年美國將有224,390人被診斷為肺癌,并且將有158,080人死于這種疾病。雖然大部分病例都在吸煙者中確診,但是美國依然有20%的肺癌發生于不吸煙的人群。
據肺癌幫介紹,美國排名第一的癌癥專科醫院MD安德森癌癥中心開展了一項研究,能更好地識別需要篩查的輕度吸煙者和重度吸煙者。
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癥中的研究者根據一項大型臺灣前瞻性隊列研究開發出一種新的個性化評估工具,能夠更好地預測從不吸煙、輕度吸煙和重度吸煙者的肺癌風險。通過結合吸煙史及其他風險因素,該工具能夠更好地區分那些極其需要做肺癌篩查的人群,并減少假陽性結果。這項研究在線發表于《自然》期刊的科學報告(Nature’sScientific Reports)上,這是第一個在大型前瞻性隊列研究中,為不吸煙者開發的個性化風險評估工具。
“目前,還沒有在非吸煙者中篩選肺癌高風險人群的標準,”第一作者、流行病學教授XifengWu說:“肺癌篩查標準只基于年齡和吸煙情況,但是通過這個研究我們還能在輕度和重度吸煙人群之外的不吸煙人群中篩查風險情況。”
根據國家肺癌篩查試驗(NLST)的統計結果,推薦55歲-74歲有30包年吸煙史(每日吸一包煙,吸了30年)的人群做低劑量CT(LDCT)肺癌篩查。因此,輕度吸煙者和從不吸煙的人被列入不需要做肺癌篩查的人群。
然而,據Wu教授介紹,美國大概只有1/4的肺癌患者是滿足NLST的嚴格篩查標準的,表明在所有的吸煙者類型中,我們需要一個更好的風險分級系統。
在這個研究中,研究者分析了一個由395,875名臺灣參與者組成的前瞻性隊列研究,這些參與者由美兆健康集團招募,參與全臺一個健康篩查項目。參與者的平均年齡是40.4歲,其中52%是女性。有30包年及以上的吸煙史被列為重度吸煙者,少于30包年吸煙史的則被歸為輕度吸煙者。
這項分析在中位隨訪7.3年后進行。在所有的參與者中,有1117例肺癌患者在平均年齡60.2歲確診,47%的肺癌確診于不吸煙者,他們在參與者中占到71%,并且38%肺癌發生于女性。
除了年齡、性別和吸煙史,研究者還將個人和家族癌癥史、身體質量指數(BMI)、肺部功能測試和4項血液生物標記納入分析中,去確定從不吸煙、輕度吸煙和重度吸煙人群的5年和10年的風險概率。
在目前的研究中,對于從不吸煙者,肺癌5年的風險預估為0.01%-15.82%;輕度吸煙者為0%-7.39%,重度吸煙者則是0.02%-7.48%。
在10年的風險預估方面,從不吸煙者:0.02%-32.97%;輕度吸煙:0.01%-16.31%;重度吸煙者:0.06%-18.13%。
“我們的模型能夠根據肺癌發生的不同可能性將輕度吸煙者和不吸煙者進行分組。根據我們的結果,一小部分從不吸煙者與重度吸煙者有著同樣高的肺癌風險。”Wu說。
研究結果強調了每一種吸煙者有不同的風險系數,同時也強調當推薦LDCT肺癌篩查時,還需要考慮其他一些因素,Wu解釋道。通過更精準的肺癌風險分類,研究人員希望在低風險吸煙者中減少不必要的篩查和減少假陽性的情況,并在高風險的不吸煙者中加強篩查。
盡管這項研究的參與者人數眾多,然而因為研究針對的是臺灣地區的人,結果難免有一定局限。為了確定這種模型在非亞裔人群中的真實預測能力,需要在獨立群體中進行額外的驗證,Wu說,她正在為將來的研究積極尋找合適的群體。
為肺癌患者推送權威醫學資訊的肺癌幫,是2016年上線的國內首個肺癌患者APP,它定位于肺癌各階段、各類型患者群體,提供和推送個性化、精準醫療服務。肺癌幫集國際最權威的肺癌資訊,最前沿的抗癌療法,最真實的患者病例,最廣泛的患友聯盟于一身,致力于為我國肺癌患者提供一個認知、自查、互助、共贏的平臺,從生理和心理上幫助肺癌群體提高生活質量。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