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9日,冬日暖陽溫煦,傣族“暖男”小刀又獲獎了,為什么是“又”呢?
小刀,自從投身幫扶“直過民族”的脫貧攻堅工作,先后獲評2015~2018年州級、縣級優秀扶貧駐村工作隊員;2018年被州委州直機關工委評為年度優秀共產黨員;2018年獲評云南省煙草商業扶貧先進個人。
這一次,又榮獲了西雙版納州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
其實,這些沉甸甸的榮譽背后,都是小刀在扶貧路上摸爬滾打的結果,一次次,闖過難關、爬過溝坎。
“再難,也都闖過來了。”回想起“直過民族”的脫貧攻堅工作他感嘆,更多是欣慰……
小刀,他的名字叫刀建勛,他是云南省勐海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一名80后普通職工,他作為一名有著7年黨齡的青年黨員,用一腔青春熱血,用一份執著堅毅,用自帶的“暖男”屬性,溫暖大山里“直過民族”的貧困群眾。
他用業余時間愛玩的手游打比方:“我把扶貧工作想象成打游戲通關,每通過一關的考驗,我的經驗能力獲得不斷提升,最后戰勝深度貧困這個大BOOS。”
或許,正是這樣扶貧路上的“打怪升級”,不斷成長,不斷前行。最終,帶領“直過民族”同胞“拔除窮根,摘掉窮帽”。
“讓我聽懂你的語言”
想摘一片,一片綠葉;
想寫首小詩,一首小詩;
告訴你,告訴你,
……
2016年3月1日,小刀告別熟悉的單位和同事,告別新婚不久幸福的“港灣”,告別小縣城平靜的生活,一頭扎進云遮霧繞的莽莽大山,走進勐海縣深度貧困的曼呂村,成為一名普通的駐村扶貧工作隊員。
勐海縣勐宋鄉曼呂村,地處大山深處,距離鄉政府40多公里,下轄15個村民小組共672戶2754人,基礎設施薄弱,交通信息閉塞。全村以“直過民族”拉祜族和布朗族為主,占全村人口的90%,有建檔立卡385戶1534人,是勐海縣貧困面最廣、貧困程度最深、貧困人口最多的行政村。
過去,處于原始社會的“直過民族”,在黨和國家的關懷下,跨越幾種社會形態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奇跡般地實現“日月換新天,一步跨千年”,從原始蒙昧到現代文明,從刀耕火種到生態農業,從封閉保守到開放多元。
一步跨千年的奇跡,對于民族的進步與發展是毋庸置疑的,但依然存在著很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其中一大障礙就是語言溝通,甚至于很多村民漢語都講得不利索。
因此,小刀雖然是土生土長的傣族小伙,也依然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年輕的他,初來乍到,在村民的眼中滿是疑惑,“這么年輕的城里娃,真的能帶領我們致富?”不信任、不理解、不放心,在許多村民的臉上顯而易見。
傣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小刀,樂觀開朗,他愛音樂,愛唱歌,平常遇到困難,會用音樂舒緩情緒、調整狀態。他想起一首西雙版納經典歌曲《讓我聽懂你的語言》,歌中唱到:“讓我聽懂你的語言,讓我融進你的世界……”對呀,想要聽懂“直過民族”渴盼幸福生活的心聲,不正是要讓自己融進“你的世界”。
至此,小刀穿上老舊工裝和運動鞋,開啟了與“直過民族”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的生活模式。
走村串戶成為常態,本就是傣族的小刀,也有過農村生活的經歷,很多農活他能很快上手。走進農戶家看到正在忙碌,他都搶著上去幫把手,一邊干活、一邊與村民攀談,就在閑聊的過程中,一步步摸清了貧困群眾的“家底”。
村民的蹩腳漢語講不清楚,他就反復詢問,反復確定意思,仔細認真地聽。他隨身的包里標配一本筆記本、一桿筆,詳細記錄了走訪調查收集的各種信息。
深冬,小刀白天爬上寒風凜冽的山頂,勘查全村的地理環境、資源條件;傍晚,小心翼翼走在羊腸小道,一趟又一趟往貧困群眾家里跑,做好精準扶貧政策的宣傳解釋,讓鄉親們理解和支持產業發展,點亮希望之光,驅散貧困的陰霾。
日子久了,小刀對建檔立卡戶的情況掌握的一清二楚,家庭組成、經濟來源、致貧原因等,他漸漸和“直過民族”群眾打成一片,村民都用民族話喊小刀“亞措”,這是拉祜語“朋友”的意思。誰家請客辦酒,都會叫上小刀這個“亞措”小酌幾杯,酒酣耳熱之際向他發發牢騷,村民們不經意的抱怨和牢騷,隱含著他們生產生活中的問題和困難,這些話他都一一記在心底。
寒來暑往,水電通訊不暢的困擾、蚊蟲鼠蟻的叮咬、山路崎嶇的艱險,都無法阻止小刀帶領村民們擺脫千百年絕對貧困的意志。
?“點亮山寨脫貧致富希望之光”
“再見,我可愛的小頌洋,真抱歉,不能多陪陪你。”小刀,依依不舍地拉著孩子的小手,害怕忍不住翻涌的情緒,狠下心來,深深一凝,便匆匆轉身離去,這一走,不知又是多久后相見。
就在小刀一心撲在脫貧攻堅工作上時,妻子張甜由于身體弱,竟然早產,小刀自責和愧疚沒能陪在她身邊照顧。幸好,他們的兒子很爭氣,一天天健康茁壯地成長,取名叫刀頌洋,好像家里升起的“小太陽”,給小家庭帶來融融暖意。
張甜,也是勐海縣局(分公司)的普通職工,她深知小刀肩上的擔子很重,為了不讓他工作分心,張甜不僅在單位兢兢業業干好本職工作,還把家庭打理的井井有條,確保小刀開展“直過民族”幫扶工作沒有后顧之憂。張甜的默默付出得到了肯定,被州婦聯評為“巾幗建功標兵”榮譽稱號。
“我們祖祖輩輩就這樣生活,不跟外面聯系,不喜歡外人教我們干活。”村民巖帕囡淡淡的說。
小刀走訪調查過程中發現,曼呂村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村民思想保守、觀念后進,對于脫貧致富的想法,很多村民幾乎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
剛入村,第一次組織村民代表召開會議,稀稀拉拉來了4、5個人,給滿腔熱情的小刀來了個“下馬威”。他并沒有氣餒,直視開局不利的現狀,從村民最不愿干的臟活累活做起,清理溝渠、入戶灑掃、搶干農活,把自己融入村寨,融入村民之中,成為他們的一分子,漸漸的勤快肯干的小刀成了村民的“好亞措”。
曼呂村,山地多,平壩少,土地薄,靠種糧食根本無法脫貧。小刀堅持西雙版納煙草提出的“紅+綠”“精+實”的理念來推動扶貧工作,“紅+綠”是指:在黨建引領下發展綠色生態產業。“精+實”是指:以精取勝,以實致遠。
他想方設法動員全村65名黨員共同出心、出力、出擔當,帶領群眾苦干、實干、加油干。積極與當地黨委政府協調,聯系農技專家,為村民開展培訓講座、實踐指導、解答難題等,面對面,手把手傳授先進農業生產技術。
通過成立曼呂能繁母豬專業合作社、先進農戶帶動等方式,打造了“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大力發展特色養殖業,填補了村小組集體經濟的空缺,并為集體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推動作用。養殖帶頭人巖溫廣就是在他的鼓勵下,通過專家指導、自學摸索,走上了特色養殖的路子。巖溫廣家一共3口人,年人均純收入基本穩定在1.2萬元。
“那段時間,小刀的全部精力都撲在合作社上,雖然他媳婦早產,但他兩個月來都沒有回過一趟家。”巖溫廣看著一頭頭歡快吃食的小豬動情地說道。
先進農戶帶動后進農戶的示范作用,各類扶貧政策的支持。小刀鼓勵有一定文化基礎的年輕人學習技能,村里修通了水泥路,年輕人巖扁在小刀的動員下,有了想去學習駕駛技術的想法,小刀幫助聯系駕校老師,說明農村貧困戶的困難,適當減免一部分學費。考到駕照的巖扁常為村里跑運輸,各種農產品擴寬了銷路,村民的思想觀念也跳出了“坐井觀天”的小天地。
“一年下來,我的整個年收入就超過了1萬元。”嘗到勤勞致富甜頭的巖扁高興地說道。
?“我愛你,勐巴拉娜西”
“小刀叔,我這次期末考,得了88分。”“小刀叔,我的更高,我考了91分。”一群歡快的小學生向小刀展示他們的試卷,開心的跟他分享學校里的趣事。
剛來時,村寨里“直過民族”兒童并不是這樣。
在適合讀書的年齡,很多孩子卻沒有坐在教室里學習,好似放養的野孩子,漫山遍野的瘋跑瘋玩。“娃娃只要會寫名字、會算賬就夠了,山里娃讀那么多書沒用的。”小刀向輟學家長了解情況,村民往往拋出讀書“無用論”。
看著寨子里不少適齡兒童輟學,作為一個孩子的父親,小刀心急如焚,立刻與扶貧工作隊同事商量,從村小學老師那里打聽孩子們的輟學情況。
“總共有14名適齡兒童沒來上學。”獲得輟學孩子的名單后,小刀下定決心:“一定要讓孩子們都回到課堂,一個也不放棄。”
小刀和同事們,一家一戶的走訪輟學兒童家庭,促膝長談,了解家里的生產生活情況,有什么問題和困難,詢問孩子輟學的原因,向他們宣傳和解釋扶貧助學政策,幫著算孩子讀書的“經濟賬”“社會賬”“未來賬”,苦口婆心的勸導,與家長們“磨嘴皮”積極溝通,一次不行就去第二次、第三次……
小刀還帶著孩子們回到校園,教他們打籃球,組織籃球比賽,以籃球運動為媒介,拉近了與孩子們的距離,跟他們交朋友聊天、談心,做好思想工作,鼓勵他們重返校園,學好文化知識。孩子們都喜歡這個陽光的“大朋友”,親切地叫他“小刀叔”。
不知多少次屢敗屢戰,多少次鍥而不舍,14名輟學兒童都重返校園,每當路過學校,聽到傳來朗朗讀書聲,小刀覺得走在脫貧攻堅路上的步伐更加堅定有力。
“我愛你喲,勐巴拉娜西;我愛你喲,勐巴拉娜西……”
小刀在舞臺上深情的唱道,動聽的歌聲獻給黨和國家,獻給質樸純粹的“直過民族”同胞,獻給深愛的這片熱土。
這是在黨的十九大結束以后,曼呂村舉辦了史上第一次文藝匯演活動。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小刀與扶貧工作隊的同事從策劃到落地,積極籌備文藝匯演。
脫貧攻堅的好舉措、硬政策,讓“直過民族”同胞的物質財富不斷豐富,也要讓精神財富更加豐富,小刀希望能用活潑生動的文化活動滋潤人心、溫暖人心、凝聚人心。
匯演的尾聲,小刀與村里的年輕人打起象腳鼓,與“直過民族”同胞們一塊唱起了歡歌,跳起了民族團結舞。盡情抒發了對黨的熱愛和感恩、對偉大祖國的美好祝愿。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
在勐海縣委、縣政府的統籌推進下,西雙版納煙草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充分發揮產業扶持和資金幫扶作用,先后為“直過民族”脫貧攻堅投入各類資金243萬元,勐海縣局(分公司)干部職工自發捐款1.4萬元,改善了勐海縣曼呂村“直過民族”的生產生活條件和產業發展現狀,積極為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脫貧攻堅和民族團結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道路寬了、路燈亮了、新房建了、網絡通了、民心暖了。“直過民族”同胞的日子越來越好,對小康生活的感受真真切切。2018年12月,曼呂村如期脫貧摘帽。
全面實現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700多個日日夜夜,小刀在脫貧攻堅主戰場上,生動詮釋了煙草人踐行初心和使命的擔當。強烈的責任意識,使他知責于心、擔責于身、履責于行,腳踏實地,勤懇做事,服務群眾,帶領“一步跨千年”的“直過民族”貧困村,實現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的小康夢。
在“直過民族”鄉親們心中:小刀,是一個溫暖的稱呼,是一個信賴的稱呼,是一個親人般的稱呼。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