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晚,不能無視“五菱”的存在。不管節目好不好,春晚的鏡頭總在觀眾席上掃來掃去,往年備受大家關注的漂亮小姐姐以及幾十年不變的微笑哥,今年都戴上了口罩,戴上了紅色的畫著生肖牛和祥云的口罩,戴上了寫著“五菱”Logo“五菱”造的口罩。
于是,口罩上了熱搜。
隨著口罩一起登上熱搜的,還有生產口罩的“五菱”。
有熱心人幫助大家回憶起來,在去年疫情防控最吃勁的時候,“五菱”率先轉產口罩,并喊出了“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的響亮口號。很多人認為這完全是營銷噱頭,可“五菱”不僅真做了,用76個小時就造出了第一臺口罩機,在7天完成了從零到100萬口罩的交付,而且一路做到了春晚舞臺上。
與口罩一起討論的,還有五菱跨界合作電影新春團圓短片。
“五菱”旗下的宏光MINIEV聯合春節檔電影《新神榜:哪吒重生》,拍攝了一個以皮影戲和親情為主題的新春團圓短片《爺爺的皮影》。抓住親情和傳統文化這兩個點,設計了一場和品牌形象極為貼合的情節。
有評論說,“五菱”造車,但用戶看到的是生活。其實“五菱”的出圈,有著些許偶然和更多必然。
2016年,一段飆車視頻在網絡上流傳:深夜中,漆黑的山路上,一輛斯巴魯與寶馬正在飆車,突然一輛五菱宏光打著轉向燈,竄了出來,接連超過了兩輛跑車,一騎絕塵而去。
這段充滿戲劇性的畫面,在網上很快炸開,于是江湖上就開始有了“五菱”宏光的傳說:“昨晚我在秋名山輸給一臺五菱宏光,他利用慣性漂移過彎,我只看到他車上寫著修補房頂漏水,如果你看到他,麻煩告訴他我在秋名山等他”。
“五菱”宏光一戰成名,甚至上升為一種精神圖騰,開始有了信徒。很多超跑玩家,開始在幾百萬的車身上,貼上“五菱”宏光的車標。據說還有規定,馬力在500匹以下只能使用“五菱”宏光,只有馬力在500匹以上的才有資格使用“五菱”宏光S榮譽車標。
如今,“五菱”汽車已經成為一種亞文化的流行符號,出現在各種網絡段子和場景中。
在意外走紅之后,“五菱”做了很多有趣而且有意義的營銷,不僅延長了品牌熱度,也拓寬了品牌邊界,實現了品牌破圈與價值升格。
和很多品牌喜歡居高臨下——動不動引領時代,時不時星辰大海——不一樣,“五菱”的營銷非常接地氣,講的是關心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吃飽穿暖的雞零狗碎,同時又在接地氣中流露出很多意想不到、情理之中。
疫情期間社會需要口罩,“五菱”就造口罩,這個毋須多言。
后疫情時代為了刺激經濟復蘇,很多地區放開了地攤經濟,“五菱”就造了地攤專用車。
螺螄粉流行起來之后,同屬柳州特產的“五菱”沒有放過這個機會,“五菱”螺螄粉閃亮登場,標準的高端大氣上檔次,被網友們戲稱為螺螄粉的“愛馬仕”。“五菱”在官微上認真臉告訴大家,“造粉,我們是認真的”。
前段時間,微博上有人開玩笑說,大家缺錢,“五菱”該不會能造錢吧!答案是,“五菱”馬上聯合上海鑄幣廠生產了“五菱”牛年鎏金紀念章,“人民五菱、有你更牛”被大家抬到了“牛幣”的位置。
“五菱”熱衷于跨界的目的有兩個:第一、制造反差感,產生強烈沖突而印象深刻的營銷效果;第二,持續塑造、不斷輸出“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的品牌形象。
營銷的本質就是講故事,那些互聯網上“五菱梗”的狂歡,講出了故事的上半部分,“五菱”后來做的,則是用營銷補上故事的下半部分。所以,“五菱”一直在做營銷,一直在互聯網上發聲,一直把故事延續下來,再讓互聯網上的二次創作賦予故事新的生命力,形成內容生產、信息傳達的自循環,產生源源不絕的力量。
就這樣,“五菱”把偶然的驚艷轉化為了成功的必然。
講到這里,可能還會有人對“五菱”的破圈與出格不以為然,甚至嗤之以鼻。
可是,
第一,用76個小時就造出了第一臺口罩機,在7天完成了從零到100萬口罩,響應地攤經濟,早出地毯專用車,市場響應是實打實的。
第二,盒子比粉還貴的螺蛔粉,所呈現出來的美感、質感和話題熱度,產品能力是實打實的。
第三,與潮流的互相轉化進而引領潮流,品牌自發光、自帶熱度,市場營銷是實打實的。
第四,從“五菱”宏光MINI EV到“五菱”凱捷,從年輕人第一個梗到年輕人第一輛車,品牌表現是實打實的。
神車不一定是神車,但“人民的五菱”卻逐漸成長為真正人民的“五菱”。
最后,筆者想說,這么敢玩會玩的“五菱”是不是值得煙草品牌好好思考一下呢?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