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一早,晨霧如紗,乘風飄飛,擁著村莊。
“吱呀”一聲門響,安徽宿州靈璧縣楊橋村村民武邦華家的院子“醒”了,如同鑼起,呼嚕哼哧的豬喚,咩咩的羊叫,籠子里傳出的咕咕鴿語,和著老漢哼著的小曲,奏成了一段黃淮平原莊稼人的致富小調。
“原來可難了,跟冰上打鼓一樣,整天提心吊膽的,多虧了政府,多虧了煙草人的幫助。”莊稼人過日子,就圖個踏實。武邦華現在感覺踏實,在食槽間忙活著,拎著食桶的手臂穩當,調子輕快。
武邦華原本一直和大兒子在外打工,雖然年過半百,但干活肯出力。妻子患有糖尿病,就在家守著幾畝地和患病的小兒子。生活雖不算富裕,兩個壯勞力也能撐起一個家,其樂融融。2016年,他卻沒了勁兒——妻子腦血栓,臥床了。
都說紙糊的鼓面,經不起敲打。這一年,武老漢家的“鼓”,破了。都是吃五谷的,誰還能沒病沒災,但武邦華家遇上的,是看不見頭的病。
“兩個月就要住一次院,一次要花萬把塊。慢性病,刨不了根,只能拿藥續著口氣。”武邦華回憶說,“嚴重的時候話不能說,眼睛沒神,也不認人,癡癡地躺著坐著。”
再去打工是不可能了,妻兒都要人守,指望自家里的幾畝地,挖不出來金也刨不出銀。想著想著,武老漢握慣了鍬鋤的胳膊,像灌了鉛,使不出一點力。
事情在2017年有了轉機。按照安徽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安徽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向結對幫扶的楊橋村選派了第二批扶貧干部。三名扶貧干部組成的駐村扶貧工作隊帶著一系列精準扶貧政策和暖情厚意,為楊橋村像武邦華一樣的貧困群眾送去了陽光和希望。
工作隊副隊長李松梅至今還記得第一次去武邦華家摸底調查時的情景。“無親無故,誰會真心幫,走走過場罷了”——面對武邦華的質疑,李松梅一點也不惱,反而更加主動了。她知道,他們是被生活煎熬了太久,心里暗了,看不見光了。光講排場沒用,得看到真真切切的實惠。
在摸排清楚后,扶貧隊第一時間幫助武邦華家建檔立卡。生活有了保障,妻子也能用醫保看病,武邦華的態度終于轉變了。
2017年年底的一天晚上,武老漢主動給李松梅打了電話,磨嘰了半天,就說清楚了兩個字——謝謝!“我說謝啥,他說他帶妻子到縣里看病,付錢時真打了‘三折’,當時把我聽樂了。我說別謝我,要謝黨、謝政府,是黨和政府給你掏的錢呢!”李松梅說。
有了醫保,武老漢可以帶著妻子大膽地去看病了。經過治療,血糖穩住了,腦血栓緩解了,妻子漸漸地能正常說話、下床干活了,只要定期去村衛生所拿點藥就可以了。
“不只是幫我老伴兒治了病,還給我們送來了牲口。”武邦華說的牲口,來自安徽中煙的捐助。
健康扶貧只是緩解了因病致貧家庭的“出項”,如果沒有持續的“進項”支撐,貧困群眾的日子還是不敞亮。扶貧隊根據當地的情況,想到了豬羊養殖。
農村老式的壓水井,出水前都得先舀一瓢“引水”,才能迎來“井水”。發展養殖,對很多貧困群眾來說,就是缺了那瓢“引水”。說干就干,扶貧隊篩選了20戶意愿強烈的貧困戶,每戶贈送價值1200元的豬或者羊作為他們的養殖“引水”。
賣大的買小的,就這樣滾了幾年后,如今的武老漢家已經有5個牲口圈,3頭小豬仔,11只山羊,一年買賣后,能給他帶來過萬的收入。債窟窿補上了,腰包也像吹嗩吶的腮幫子,鼓起來了,老漢家的屋脊梁也硬起來了。不滿足的武老漢去年年底又買了十幾只鴿子。
“這日子一定越來越好,有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只要努力干,就能致富。”武老漢說完,不遠處的鴿子籠里響起了“咕咕,咕咕”的聲音,像是給他加油打氣。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