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4月26日,2022年度 “安徽工匠”評選結果出爐,安徽中煙合肥卷煙廠何升慶位列該榮譽榜單。
一身工裝,背著工具箱,拎著手電筒,時刻緊盯生產線的設備運行情況,這些構成了何升慶的日常。作為制絲設備電氣維修工,何升慶高質量完成本職工作的基礎上,還同時是車間底層控制、程序優化升級、智能制造和創新項目的主要策劃、設計和實施者。
自1985年參加工作,何升慶就扎根電氣維修工的崗位30多年, 從老廠一車間(制絲車間)到二號工程(制絲車間)、再到科研教學基地(制絲車間)、再到黃山精品線(制絲車間),可以說企業記錄了他的人生之路,也見證了企業日新月異的發展。
“每臺設備都是我的孩子”
參與過黃山精品線技改的同事們都知道,彼時還是一片荒地的廠房,門窗都沒有安裝好,現場的環境非常惡劣,但更難的還是在設備安裝、調試的時候跟廠家溝通、交流。因為廠家都是“老外”,只帶了一個翻譯,再加上企業的需求是設備技術、工藝相關的內容,專業性比較強,所以存在著溝通問題。還有的“老外”對自己的核心技術非常看重,在調試設備時,都會在設備周圍拉一條線,不允許外人靠近觀摩,且只按自己的標準開展工作。然而,何升慶就像一個著急看望自己孩子的父母一樣,就靠著連比劃帶猜,并且在大量的英文、德文、意大利文資料和控制程序中不斷摸索,愣是靠著一股子鉆勁磨練技術,保質保量的完成了設備的安裝和調試工作,最終才有了黃山精品線的完美呈現。
何升慶經常說,設備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樣,要用對待孩子的耐心和恒心去學習它、了解它、研究它、改善它,這是一個充滿樂趣的征服過程,征服了它們也成就了自己。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王安邦是何升慶的同事,因為曾親眼見證了他精湛的技術,最終拜師成為他的徒弟。
身為特一級電氣維修師的何升慶,對于帶徒弟,更多的是教他們經驗和方法,傳授解決問題的思路。
“學習維修技術不能只是單純的學,而是要把技術運用到實際舉一反三,越是難處理的設備問題,越要不怕苦不怕累去挑戰它。”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王安邦在師傅的指導下,沒事就去鉆技術,摸遍了設備,翻遍了資料。到后來,閉上眼睛,腦海里也都是設備線路圖。
年復一年,何升慶的徒弟里,二級工程師王安邦、三級工程師宣龍然嶄露頭角,漸漸獨擋一面。如今,在指導制絲車間全員導師制電工入門考試時,他依然反復告訴徒弟,要拓寬眼界,不斷的學習,不斷的突破自己,人的潛能都是無限的。面對許多問題的時候要學會全面分析、逐個攻破,更要多角度、多層次的深入分析,不能怕麻煩,萬事都要有耐心。
“與時俱進 越已有我”
作為一名優秀的維修電工,需要保持持續學習的態度,不斷更新自己的技能和知識。電氣技術在不斷發展,新的電子元件和設備不斷出現,因此需要不斷學習新技術和新知識,以保持自己的競爭力。從老廠一車間的自耦變壓器和星-三角線路控制到二號工程的繼電器和單片機控制、再到科研教學基地的變頻器、總線通訊和PLC控制、直至黃山精品線的工業以太網和服務器控制,數字化轉型的變化就像從一個維度跨越到另一個維度。這就需要徹底轉變思想,調整工作方式,才能跟上企業的發展,需要放掉曾經的經驗也好、技術也好,去重新接受、學習這些新技術。
通過幾年的知識積累,他協同團隊完成了高架庫和煙絲庫的智能化升級、香料廚房智能化網絡升級、KUKA機器人電控升級改造、創新CTD綠色節能生產模式以及整條制絲線智能化生產模式,這些成果就像是一個個火種,成為自己不斷繼續學習和研究的動力。
何升慶多年來就是這樣,注重提升自身創新能力,積極參與指導多項QC、管理創新、科技項目等創新改善項目,并屢屢獲獎,其是“智能制造”中制絲線底層優化小組的骨干技術指導。2018年度榮獲安徽中煙公司“徽煙工匠”稱號,2021年也被聘為企業首批設備管理類科技評審專家,他是央視網《智敬中國》企業宣傳片的主角,同年獲企業先進人物——精益生產獎,2022年更是獲得“合煙工匠”稱謂,他在其崗位上秉承“創新有我”的理念,通過做課題、帶隊伍的形式發揮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并且卓有成效,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安徽工匠”。
合肥卷煙廠工匠精神歷來有之、傳承創新、融入骨髓,讓工匠精神發揚光大,將來培養和造就更多工匠人才。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