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年間,他扎根車間生產一線,從輔助工、操作工到維修工,再到如今的包裝設備技術“大拿”。
34年間,他共獲得發明專利授權5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21項,帶頭開展技術攻關課題100余項、精益改善課題10余項。
34年間,他牽頭成立“李銀平勞模創新工作室”,內部授課達180多課時,為車間一線培養優秀操作工和維修工150余人。
從一個普通工人成長為“安徽省勞動模范”“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江淮工匠”“珠城工匠”諸多榮譽的獲得者,安徽中煙蚌埠卷煙廠卷包車間包裝設備技術主管李銀平,用自己34年的堅守,潛心做好技術維修工作這一件事。
給機器看病的“醫生”
上午9點,李銀平照常在車間內巡查設備的運行狀況,在ZB45硬盒包裝機組前,李銀平緩緩停下腳步,“聲音不對”,他微微搖頭,小包操作工楊少君見狀立即將設備停下,從小盒輸送通道出口處抽檢煙包,仔細一看,煙包小盒的棱角、疊角處果然有輕微蹭傷露白。
李銀平拿著煙包,掃了一眼機器,判斷故障在設備六號輪與七號輪之間,經過詳細檢查,發現六號輪與七號輪推接桿不同步,造成煙包在輸送過程中受到擠壓,導致設備在運行過程中發出輕微異響。“真神了!”楊少君不禁感嘆道。
多年一線工作經驗的沉淀,讓李銀平有自己的一套工作理念:“機器就像人一樣,長時間運轉難免會生病,而我們就是為機器看病的‘醫生’,設備維修便是一個替機器‘祛病’的過程。‘祛病’重在‘望、聞、問、切’,設備維修也是這樣。”
“望”是勤觀察,只要有空閑的時間,李銀平就會在車間來回巡查設備生產狀況,一天下來“三趟算少,四趟不多”;“聞”是善于聽,在巡查設備過程中,仔細聽機器運轉的聲音,留意有無雜聲異響;“問”是常交流,向小包操作工詢問設備的運行狀況、輪保后運轉情況等;“切”是把準脈,在對各類設備情況了然于胸的基礎上,才能精準有力地找準病因,對癥下藥。
勇于攀登的“發明者”
在蚌埠卷煙廠卷包車間每一臺包裝設備的后方,都安裝著一個“GD故障停機條包自動取出裝置”,這個裝置的設計者正是李銀平。
在生產運行過程中,設備會出現故障停機,如果條包美容器下方的條包不能及時人工推出,就會被二次加熱的烙鐵燙出水霧或是烤壞變形,造成不必要的消耗與浪費。
為了攻克技術上的難關,李銀平決心自學相關知識。那段日子,李銀平一頁一頁地啃資料,一環一環地嚼理論,一點一點地琢磨圖紙,“除了干活,幾乎手不釋卷”。寒來暑往,足足大半年的時間,他一心撲在研究上,設計出了“GD故障停機條包自動取出裝置”。這一裝置不僅降低了產品質量問題,還減少了消耗浪費,更是減輕了操作工的勞動強度。這一裝置很快在安徽中煙的五家卷煙廠得到了推廣與應用。
通過自學和職工大學進修等多種途徑,李銀平將“干中學、學中干”的理念一以貫之,三十四年間,他的發明創造、技術創新項目累計為工廠節約近800余萬元。
期待被超越的“老師”
技術攻關的征程沒有終點,李銀平的斗志愈燃愈烈,“一人力量小,百人力量大”,李銀平心中所想的是,如何將他持續了34年的馬拉松,跑成一場接力。
以李銀平的名字命名的創新人才工作室,自成立以來,先后開展攻關改善課題100余項,課題項目成果先后獲得安徽省總工會頒發的安徽省重大合理化建議項目和技術改進成果獎,安徽中煙技術創新獎、精益改善成果獎,項目目標實現率超過95%,項目預算執行率超97%,累計為企業節約資金1000余萬元。2013年,李銀平帶領的卷包車間機電維修組榮獲全國工人先鋒號。
李銀平勞模創新工作室不僅對生產過程中的技術難點、熱點問題進行攻關,更承擔起了車間人才培養的重任,成為青年員工成長成才的搖籃、人才隊伍培養的大本營。
“爭取多帶徒弟,爭取每一個都能獨當一面!”李銀平說起自己的心愿顯得很是振奮。在他看來,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塊璞玉。他經常教導自己的徒弟,要耐得住性子,經得起磨煉,守得住初心,“有時候我走得慢,有時候你走得慢,但說到底,一直在走的人,會走得更遠”。
心心專一藝,事事在一工。李銀平用34年的辛勤耕耘完美詮釋了什么是“初心在方寸,咫尺見匠心”,用一輩子做成做好一件事。“手頭上的每一件瑣碎小事,只有把它們干漂亮了,才能成就將來的大事。”李銀平說。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