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葉,從一枝吐綠到簇擁成一片蒼翠,片片飽含奮斗。
一片葉,從田間到車間歷經數十道工序,道道體現匠心。
從一片葉開始,山東中煙不同年齡、不同崗位、不同地域的員工,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扛起“泰山”品牌發展的重任,爭當新時代泰山“挑山工”,唱響從“一片葉”到“一包煙”的高質量發展之歌。
李玉輝(左)和同事對煙用香基模塊生產進行驗證。任浩攝
和“一片葉”共同成長的青年
又是一年采收季。山東中煙采購中心張東東等30余名技術人員再次踏上征程,奔赴云、貴、川、湘、閩等13省區煙葉采購一線。
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不同區域的煙葉,品類特征、產品特征也各不相同。張東東和同事們要做的是竭盡全力保障“泰山”品牌卷煙所需的煙葉品質優良。對他們來說,練就過硬的煙葉評級技能至關重要。
“我見證了煙葉的成長,煙葉也見證了我的成長。”2013年,從青島農業大學本科畢業的張東東,走到崗位沒多久就一頭扎進了田間。他和同事們跑遍了全國所有煙葉產區,與煙農同吃同住同勞動,實地解決煙農在煙葉種植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一年里有近300天,他們要圍著煙葉轉。從煙葉質量分析、分級標準制定、檢驗調撥到復烤加工,張東東白天跟著師傅跑,不懂的地方就拍照、做筆記,晚上回去總結分析,筆記本記了厚厚一摞,PPT不知做了多少個。一片片煙葉在田間成熟了,張東東也逐漸掌握了煙葉評級的技術標準,先后獲得第二屆山東中煙煙葉評級職業技能競賽一等獎、山東中煙煙葉分級暨打葉復烤勞動競賽第一名、山東煙草工商企業首屆煙葉評級青年技能競賽第一名。
隨后,勤學善思的張東東攻讀了在職碩士,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錘煉出過硬本領,在云、貴、川、湘、閩等十多個煙區開展煙葉質量、復烤加工巡檢及技術指導時,他深入思考進一步提高山東中煙打葉復烤成品片煙均質化水平的方法,提出把同一批次、選后同一等級的煙葉根據化學成分高低,再分為A、B、C三類,懸掛不同顏色的標識進行分類存放、加工。在行業推行煙葉均質化加工之初,這種更精細化的分類方法在更大程度上保證了煙葉質量的一致性。張東東還與同事們深入研究各復烤企業設備設施和工藝技術差異,制定煙葉加工提質增效工作措施,為實現山東中煙煙葉采購質量、經濟指標雙提升打牢基礎。
2019年、2020年,先后兩次被國家煙草專賣局授予“全國煙草技術能手”稱號;2020年入選煙草行業優秀技能人才庫;2021年入選全國煙葉等級檢驗專家庫;2022年入選山東中煙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庫……如今,經驗豐富的張東東開始為青年員工授課,將匠心傳遞下去。
蘇海建對設計好的配方進行稱量試驗。任浩攝
同“一片葉”暗暗較勁的漢子
當精挑細選的煙葉被張東東和同事們送進卷煙工廠,“一片葉”的旅程才剛剛開始。
這片薄薄的葉子,遇到的竟是要與它“較勁”的人。
“我們搞技術的人都很犟,只要設定了目標,不達目的是絕不會罷休的。”山東中煙技術中心工藝研究室主任管仕栓說。他所在的技術中心負責產品的開發與維護。
新研發或升級改版的產品投入試生產的過程中,從煙葉開箱解包到制絲烘絲,再到卷制包裝,管仕栓與同事們要全流程跟蹤,現場收集各生產工藝關鍵參數,對前十件產品每箱進行抽樣評吸,各環節都要關注產品質量,有時跟蹤完夜班生產已近天亮。
“實際上,我們評吸的大都是單料煙。所謂單料煙,就是初烤或復烤后的單等級烤煙或晾曬煙,味道辣、嗆。”管仕栓解釋說。
在技術中心,除了已被聘任為山東中煙首席二級工程師的管仕栓,還有一群與他一樣不斷“死磕”細節與品質的人。
香精香料研究員蘇海建負責提升山東煙葉使用價值的功能性香料板塊設計技術研究項目,為做好該項目的配伍驗證,他泡在實驗室,認真比對每一支卷煙的特點,詳細記錄,尋求參考依據。
為提升調香技術基礎研究水平,蘇海建的同事,同為香精香料研究員的李玉輝已經搜集了520種、730個品質穩定、效果明顯的香料單體,并且給每一種香料單體都制作了二維碼,成分、功能、中文名、英文名、使用比例等信息一掃即知。
技術中心高級工程師楊明峰和同事們則負責和參與維護多個魯產卷煙規格。他們不斷優化不同卷煙規格的配方,通過調整進口煙葉、山東煙葉、晾曬煙葉等不同煙葉的比例,有效提升卷煙產品質量。
……
正是這樣一群與煙葉暗暗“較勁”的漢子,在技術上追求完美、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他們攜手開發一片好煙葉,共同研發一包好煙,為提升技術增底氣、優化產品提效益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王彬(中)和同事交流設備操作技術要領。紀曉航攝
用“一片葉”淬煉本領的大師
有了好配方,“閉關修煉”之后的煙葉被運送到車間進入生產環節。在這里,每一道工序都能遇到追求完美的大師。山東中煙首席技師、青島卷煙廠卷包車間包裝設備維修主管王彬就是其中一位。
王彬常說:“既然干,就要干到最好,必須讓生產出來的產品達到完美才行。”這不,他又與產品的外觀質量較上了勁。其實,山東中煙生產的卷煙煙盒小盒側封已達到國標,但在他看來還不夠完美。他一點點修整長邊側封烙鐵,把烙鐵與煙包的接觸面修整成弧形,使其完美貼合,達到平整效果。始終追求完美的執著和堅持不懈的付出,讓王彬獲得全國勞動模范稱號,去年4月,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王彬技能大師工作室入選煙草行業首批技能大師工作室。
如今,王彬是卷包車間名副其實的“領頭雁”。然而,這樣一位大師也像每一片煙葉一樣是經過千錘百煉才成長起來的。
王彬還記得自己1992年剛入行時的樣子。那時候,他推著小推車,在車間里一車接一車地運送物資,盡管是一項比較枯燥的工作,但他毫無怨言,而是整天泡在車間里,一有機會就向老師傅請教設備操作方面的問題。
憑著這樣一股刻苦鉆研的勁兒,1994年王彬被派到德國參加技術培訓。回國后,他承擔起了維修卷煙包裝機FOCKE350的任務。“機會難得,一定要干出點名堂來!”能親手操作并維修當時國際上先進的包裝機,這讓王彬興奮不已。
“上班圍著設備轉,下班拿著圖紙看”成了王彬那段時期上班時候的真實寫照。“遇到問題沒搞明白,飯吃不香,覺睡不好。”從那時起,王彬患了工作上的“強迫癥”。有時為了查出一個問題的根源,他在設備旁一待就是十多個小時,并迅速成長為車間里最年輕的技術骨干。
1996年夏天,為了緩解生產緊張的局面,青島卷煙廠引進第二組FOCKE350包裝機。“寧可汗水漂起船,確保FK早投產”——青島卷煙廠成立了設備安裝調試突擊隊,作為主要技術人員的王彬和其他突擊隊成員喊出了這樣的口號。改造煙盤夾持、調節透明傳感器、重新鋪設管線……王彬和隊員們不畏酷暑,最終僅用10天時間便高質量完成了外國專家需要45天才能完成的工作。
隨著企業的快速發展,各種先進設備進入車間,王彬也在學習與實踐中成長為設備主管,成為名副其實的設備“大管家”。
2013年,山東中煙引進國內首臺ZB48國產超高速包裝機組。當時,行業設備管理現場會召開在即,設備早日投產成為企業上下共同的期盼。沒有任何現成經驗可以借鑒,王彬他們與廠家工作人員通力協作,克服車間設備噴漆及環氧地面施工造成的粉塵濃度高、空氣溫濕度大等困難,一頭扎進悶熱高濕的環境里,一干就是幾十天,實現了從0到1的技術突破,先后完成了近20項技術革新,創造了該廠從安裝調試到設備驗收的新記錄。
從毛頭小伙到兩鬢斑白,王彬始終保持著對設備維修工作的熱愛。步入不惑之年,他還考取了高級考評員、裁判員資格證書,在行業多次競賽實操中擔任命題組長及競賽總教練,而他帶出的徒弟也成長為生產一線重要技術骨干,從工作室先后走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煙草技術能手”等一大批工匠……
經歷千錘百煉,一片煙葉成為一支卷煙。在山東中煙的生產線上,像王彬一樣一代代扎根生產一線,愛崗敬業、守正創新的工匠在磨礪中成長為技能大師,成就平凡歲月里的榮光與夢想。
張東東在煙葉分級室制作煙葉樣品。李強攝
帶“一片葉”開拓市場的“女將”
從山東到江蘇,從卷煙工廠到市場營銷,丁會從未后悔自己的選擇。借廠里選拔省外營銷人員的機會,丁會主動報名,成為山東中煙市場營銷中心江蘇區域南通市場的一名客戶經理。
南通話是江蘇方言乃至全國方言中較為復雜的一種。初來乍到,在走訪時遇到年齡偏大的零售客戶,丁會連說帶比劃,還是越聽越懵。為了盡快適應環境,她跑到菜市場、小吃街等人多的地方,把自己放在大環境里去“磨耳朵”。如今,她已經能很好地融入當地生活。
南通下轄3個市轄區、3個縣級市、1個縣。在江蘇煙草開展“最美店鋪”評選活動的那段時間里,丁會與南通市煙草專賣局(公司)客戶經理一起走訪零售客戶,了解情況。一周時間里,丁會把七個區縣全跑了個遍。
“每年元旦前后是我們最忙的時候。”山東中煙市場營銷中心北京市場客戶經理張瀚允說。這時,全國各地載有不同品牌卷煙的集裝箱大貨車都會發往北京市煙草專賣局(公司)物流中心。
凌晨三點,周圍黑漆漆的,張瀚允已經在前往物流中心的路上。為保障魯產卷煙貨源供應,從商業公司下達訂單的那一刻起,張瀚允懸著的心就沒放下過。貨物是否順利分裝,司機能否按時到達,途中會不會遭遇暴風雨等惡劣天氣,這些問題經常出現在她的腦海中。
北京市局(公司)物流中心位于通州,距離中心城區較遠。張瀚允和同事們一路上與去城區上班的車流相向行駛。紅彤彤的太陽跳動著,從地平線上漸漸露出來。“看,咱們在逐日奔跑。”張瀚允與同事開玩笑說。
“是山東中煙的師傅嗎?在哪個位置?”早上五點鐘,她到達目的地,瘦弱的身影穿梭在近百輛大貨車中,找尋自己公司的車輛,熟練地引領著師傅卸貨、入庫……
經過多年的工作歷練,張瀚允已成為營銷領域的一名干將。遇到北京市局(公司)下轄的各區局(公司)召開零售客戶培訓會時,張瀚允就根據各區局(公司)提報的零售客戶培訓需求,協助商業企業客戶經理悉心準備課件,協調師資……每到培訓季,四五十場培訓會,她奔波于16個區之間,月行程達千公里。
劉峰蕾,自2003年從事魯產卷煙營銷工作,在河南、山東等地市場一待就是二十年。她服務了上千個零售客戶,與商業企業工作人員一起助力他們由小變大、由弱變強。今年春天,她再次啟程,奔赴云南擔任區域市場負責人。
張瀚允(右)向北京冠發名昌文化有限公司營業員介紹魯產卷煙產品特點。張岳攝
“香格里拉聽起來很美,但海拔3000多米,我剛到時胸悶、流鼻血。”山東中煙市場營銷中心云南區域設立時間不長,是抓機遇、夯基礎的關鍵期。“很多工作要像螞蟻啃骨頭,要一點點去干!”雖然身處不同的卷煙市場,劉峰蕾雷厲風行、樂觀豁達的干事作風一點都沒變。
不一樣的城市,一樣的奔波。在營銷路上,還有很多像丁會、張瀚允、劉峰蕾一樣的“女將”全心全意服務終端,讓匠心鑄就的“泰山”品牌在不同的市場上立足生根,完成一片葉的最終蛻變。
這些勇于擔當、敬業實干、甘于奉獻的山東中煙人,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我,在奮斗中屢建新功,將“一枝吐綠”延展成“一片蒼翠”,一步一個腳印,為推動山東中煙高質量發展奮力攀登、勇往直前。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