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院,打造鄉村振興樣板。”
“小院雖小,作用可不小。”
“我們的科技小院是開放式,沒有大門,歡迎隨時蒞臨參觀。”
沒到云南大理之前,就聽到煙草科技小院的種種“傳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我們慕名來到大理,一探究竟。
波光瀲滟,美哉洱海。在大理洱海畔,林木秀美、游人如織的生態走廊沿岸,開放式的科技小院即坐落于此。它的全名是大理煙草科技小院,2022年6月正式揭牌,是全國首個煙草科技小院,由中國農業大學、云南農業大學、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云南省煙草專賣局(公司)、云天化集團聯合建設。科技小院聚焦黨建引領、科技賦能;科協支持、科普宣傳;煙糧協同、穩糧增收;控制污染、洱海保護;促進煙草產業融合發展;助力農民增收。
科技小院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一個“聚”字上:聚人才,聚科技,聚人氣,聚力多元產業融合發展……以產業振興“撬動”鄉村振興。
科技小院自帶的眾多“聚力”,為煙草科技發展和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動力。
“聚集”科技人才
小院落地,人才聚集。
“科技小院首先是一個聚集人才、培育人才的平臺,煙草技術人員和科研院校的學生老師在這里相互學習、共同提高,把前沿的科研思路與煙區生產實際相結合,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大理州煙草專賣局(公司)駐點工作人員張亞斌向我們介紹。
小院雖小,功能不少,一頭連著“政、產、學、研、用”,一頭連著生產、生態。為了將人才實力轉化為振興動力,發揮好科技小院應有的作用,以小院為依托,大理州局(公司)為科研院所、高校人才等搭建服務農業農村的平臺,實現產學研企一體發展,促進科研要素向農村聚集、科研成果在“三農”中落地。
把課堂學習與鄉村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對培養實用型鄉土人才至關重要。今年讀研究生三年級的李鑫磊由于扎根小院,被大家笑稱為小院“院長”。從高校科研院所來到小院“研學”,他對小院的理解也隨著實踐磨礪日趨成熟,帶上了“泥土的芬芳”。
“老實說,來到這里之前我也有心理準備。實踐性更強,和基層貼近,是小院的特色。小院畢竟是‘面向基層、服務基層’,和在高校不同,來到這里研學,意味著要‘聽說讀寫’全方位提升,不僅能做學術,而且鍛煉了自己的社會服務能力。”李鑫磊總結。
此言非虛,李鑫磊黝黑的臉膛就是證明。
這段經歷用他的話說,就是“把論文寫在大地上”:不僅關注學術,也要組織活動、開展培訓,學會和煙農打交道,說農民能聽懂的話。
“有些說法你覺得‘很科學’,然而用到生產中還是‘有距離’。一開始和煙農打交道時,我口里的專業術語很多,現在我已經學會了用最簡單易懂的話指導煙農生產實踐。”李鑫磊樂呵呵說道。
不僅如此,科技小院的輪訓培養模式,也讓煙草骨干青年在基層流轉起來。
“小院的科研項目針對性強,非常符合洱海流域煙區農業生產實際,這樣的機會可不多,我要珍惜機會,拓寬視野、提高創新能力,今后把更多成果應用到崗位工作中。”張亞斌介紹。
為了培養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大理州局(公司)制定了科技小院2022年至2025年人才培養輪訓計劃,每年選派2至3名骨干青年進行輪訓,學習先進方法,提升專業技能,成熟一批、輸送一批,有力保障了興農人才回歸煙田。
煙農黑祖房在自家烤房前 李可 圖
“聚焦”綠色發展
綠色是農業發展的底色。小院雖小,綠色發展責任不小。
“我們創立科技小院的初衷就是助推洱海流域農業綠色生產轉型發展、助力洱海保護和鄉村振興。”大理州局(公司)黨委書記、局長、經理楊龍祥如是說。
早在2020年,大理州政府就將“大水大肥”的農業產業全部移出,進一步減少面源污染;2021年印發《洱海流域“十四五”種植結構調整方案》,煙葉被列入洱海流域農作物種植正面清單。
幾年時間里,大理州局(公司)與云南中煙紅塔煙草(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大理卷煙廠、大理州農業科學推廣研究院、當地環保科技公司等單位合作,全面實現煙葉種植有機肥替代化肥,與地方環境保護高度契合。
大理煙草科技小院成立以來,圍繞洱海保護、綠色生產持續探索,開展了系列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2024年,大理州局(公司)在第一代綠色智能肥施用基礎上進行選代升級,推廣使用二代肥煙草專用復合微生物肥。二代肥不僅能夠增強作物新陳代謝能力、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起到抗病防旱的作用,還能活化土壤、抑制土傳病害,提高生產質量效益。與煙農常規施肥量相比,使用復合微生物肥能減少氮肥投入50%、磷肥投入45%、鉀肥投入25%,對綠色生產體系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在大理州局(公司)技術中心副主任李娟看來,科技小院不僅是大理煙草構筑社會影響力的“一張名片”,也成為農業科技“直通”田間地頭的一座“橋梁”。
以小院為依托平臺,煙農和技術人員的交流更直接,實現了“零時差”;從技術到實踐更便捷,實現“零距離”。此外“零門檻”“零費用”的特點,也讓綠色生態技術推廣應用在煙農那里接受度更高,更深入人心。
“我從2022年開始施用復合微生物肥,好用得很,相比之前用的復合肥,煙葉更容易‘落黃(成熟)’,這種技術推廣我們煙農都很歡迎。”在洱海畔,有著10年種煙經驗的煙農黑祖房笑呵呵對我們說,“不僅如此,微生物肥還有助于省工,打開加水就能用,復合肥相比較就麻煩得多。”
小院的“連接作用”,讓綠色生態生產技術推廣的接受度更高,在煙農那里普遍受到贊譽,這讓身為“推廣人”的李娟深感欣慰。
據悉,2024年大理州局(公司)在洱海流域推廣復合微生物肥覆蓋煙田22827畝,其中大理市11333畝、洱源縣11494畝,有效保障洱海流域大理煙區生態環境安全。
煙農費水生查看自家鮮食玉米生長情況 李可 圖
“聚力”多元惠農
煙農費水生,家住灣橋鎮向崇村,他家2024年種了41畝烤煙,2023年開始在自家煙田套種“鮮食玉米”,一畝能收獲1000公斤鮮食玉米,每公斤3元,這筆收入費水生比較滿意。
“小院的技術人員挺給力!除了烤煙,我家今年還種植了鮮食玉米,小院的科技人員經常主動找上門指導我種植,幫了我不少忙。”費水生樂呵呵說道。
長期以來,多元產業融合發展促煙農增收是大理州局(公司)持續探索的課題。他們先后探索了“烤煙+水稻”“烤煙+蠶豆”“烤煙+油菜”等種植模式,并依托田園綜合體建立“合作社+煙農+涉農企業”的多元產業融合發展機制,開展九品香水蓮、象牙軟香米、適糖米和富硒油菜等產品培育。
如今,煙草科技小院的成立,為大理州打造“煙草+N”多元產業體系注入了強勁動力。
既關注提升煙葉品質,也關注產業鏈外延,科技小院最大限度地挖掘經濟作物價值,積極探索適宜洱海流域、高效高值綠色的“煙草+N”組合模式,力爭通過高附加值經濟作物讓煙農實現高層次增收,因地制宜實現土地增產、煙農增收、農業增效。
未來,大理煙草人還將繼續發揮科技小院的平臺優勢、連接作用,惠農興農,推動煙葉生產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為綠色發展和鄉村振興持續貢獻“新質”力量。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