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筆者走進云南大理州洱海畔的磻溪村,洱海的碧波映襯著蒼山的巍峨,田間煙后的秋玉米與油菜在冬日暖陽下靜靜生長。在這片風光旖旎的土地上,有一座特別的科技小院——云南大理煙草科技小院。它不僅是煙草種植科技創新的實踐基地,更是一座連接農業、生態與旅游的“橋梁”。小院于2022年6月,由云南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云南省煙草專賣局(公司)等聯合建立。在這里,煙草職工、農大師生與當地農民并肩攜手,用科技點燃鄉村振興的希望,用創新開拓“煙草+N”的綠色發展新模式。
科技小院打造鄉村振興樣板。周佳 攝
科技小院的功能不僅局限于研究與種植,還是一個開放的交流平臺。作為云南省唯一的煙草科技小院,它以“零距離、零時差、零門檻、零費用”的服務理念,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參觀。在這里,既有農業技術的推廣示范,又有田間花海和手工體驗的農文旅結合項目,讓每一位游客在領略大理風光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煙草農業的魅力。
“云花”綻放新魅力
每到春天,磻溪村的煙田都會變成一片金黃的花海,油菜花環繞著白族民居競相綻放,吸引了大量游客拍照打卡。科技小院結合這一特色,精心策劃了一系列農文旅活動,既豐富了游客的體驗,也為煙農創造了額外的收入來源。
父親帶著女兒在油菜花海中游戲。
“我們希望通過這些活動,把煙草農業科技的成果用一種有趣的方式呈現給大家。”大理市煙草專賣局(分公司)張亞斌介紹道,“游客在這里不僅能欣賞美景,還可以參與煙草種植的科普活動,比如了解煙葉的生長過程,體驗卷煙的制作工藝,甚至可以親手制作一支屬于自己的卷煙。”
笑臉和花海。
近年來,科技小院依托磻溪村的自然地理優勢,探索出一條“煙草+N”的農文旅融合發展之路,逐漸成為洱海畔的“網紅打卡地”。S灣作為標志性地標,更是吸引了無數來自天南海北的游客。通過小院的展示和體驗活動,那些從未接觸過煙葉、不了解煙草產業的人們,對這一傳統產業有了全新的認識與理解。
走訪過程中,一位來自貴州的姐姐“誤入”小院,成了一個有趣的小插曲。原本,她只是想借用這里的自來水清洗水果,卻意外被眼前的風景和氛圍所吸引。她笑著說:“大理的景色是世界級的,而這個煙草科技小院也別具一格,真沒想到會在這里發現這樣的地方。”
2023年,科技小院的技術專家指導煙農在煙田間套種萬壽菊,金燦燦的花朵與煙葉交相輝映,形成一道獨特的田園景觀。不僅如此,萬壽菊還能驅蟲護煙,為煙葉種植提供了天然的保護屏障。借著這一特色,小院策劃了一場“田間插花大賽”,邀請游客用鮮艷的田間花朵制作花環,留下美好的瞬間。活動當天,數百名游客參與其中,精美的花環迅速在社交媒體上走紅,成為當之無愧的“熱搜打卡名片”。來自北京的劉小姐驚嘆道:“沒想到煙田也能這么有趣!這里的活動太有創意了,讓我真正感受到農業的生命力與活力。”
不僅僅是春天,秋天的磻溪村同樣熱鬧非凡。煙葉采收后,玉米田迎來豐收季節。科技小院聯合村民們,將田間新鮮烤制的玉米帶到市集上售賣,香氣四溢,吸引游客駐足品嘗。游客們既體驗了田間的樂趣,也為村民的農產品開辟了新的銷售渠道。
從金黃的油菜花海到豐收的玉米田,從“田間插花”到“煙田科普”,大理科技小院用一場場別具匠心的農文旅活動,讓農業生產充滿了生機與活力,成為洱海畔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青春力量耀田間
在科技小院里,一群年輕的煙草科技工作者,正以青春的力量,推動著綠色發展與鄉村振興。在這里,科技小院作為一個創新的平臺,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他們不僅在學術領域有所建樹,更在田間地頭默默耕耘。
“你們知道嗎?我們選派職工到小院工作,始終遵循‘一上一下’的原則。”李娟笑著對筆者說道,她是大理州煙草專賣局(公司)技術中心的副主任。她介紹說,選派的青年職工要求優先具備碩士以上學歷,且年齡在30歲以下。“通過輪訓,我們希望培養更多既懂農業、又有技術的年輕人才。”
張亞斌,作為大理市局(分公司)的一名青年職工,2024年被派駐到大理煙草科技小院。“剛到小院時,我們就開始和學生們一起下田做實驗,走訪農戶,開展農民培訓。我們必須走進田間地頭,了解農民的實際需求,才能真正幫助他們。”張亞斌說,這種從實際出發的工作方式,既是挑戰,也是成長。
來自云南農業大學的碩士研究生李鑫磊也分享了他身為“院長”的經歷:“這里的工作非常接地氣,和農民溝通時,我們需要用他們更習慣的方式表達技術。比如,和農戶討論施肥時,他們更習慣用手指圈繞杯子的標準來量取肥料,而不是使用我們學術上的‘克’。”這種務實的溝通方式,讓他在小院的日子里學到了很多。
此時,李一鳴也加入了他們的談話,他是中國農業大學的博士在讀生。“你看,我的衣服早就被泥土弄臟了。”李一鳴穿著一件簡單的夾克,腳踩拖鞋,看起來不像是一個科研博士,倒更像一個身處田間的農民。“我們去田里轉一圈,褲子肯定臟了,沒必要穿得那么精致。”他輕松地說,“最重要的是把精力集中在研究和實驗上,讓學到的技術能迅速落地,幫助農民。”
“這正是小院的獨特魅力。”李鑫磊補充道,“小院不僅是一個科研平臺,它還通過我們和農民的直接對接,把科技成果快速推廣出去。”
隨著時間的推移,小院的科研成果逐漸顯現。李一鳴提到,2023年,云南農業大學趙正雄教授領銜的“綠色智能肥”研究項目在磻溪村的2000畝土地上取得了顯著進展。“這種肥料通過包膜技術,使肥料定向釋放,提高了利用率,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他說,這項技術不僅為農民帶來了可見的效益,也為生態保護貢獻了力量。
2024年,科技小院瞄準綠色生產再出“新招”,研發的煙草專用復合微生物肥,前期通過研發試驗、推廣、施用,目前已經到了肥料效果調研的階段。小院的學生們抓住生產節令,在煙農集中的地方開展調研,為下一步工作積攢更多有效的數據資料。
在這里,青春的力量與科技的智慧相互交織,青年人在科技小院的實踐中,既幫助農民提升了生產水平,也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書寫了精彩的篇章。田間地頭,科研與農民的心緊密相連,小院也因此成為這片沃土上最閃亮的星。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