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商業生態系統理論,不同的零售店在一個商業生態系統中承擔著不同的功能,各司其職,但又形成互賴、互依、共生的生態系統。在社區商業生態圈中,每一家小店在這一群落內有其固有的時空位置及功能關系。
筆者認為,應以打造商品和服務供給更加豐富、優質、安全,設施環境持續改善的社區店目標,以生態伙伴在競合狀態下的互補互融發展為方向,賦能社區零售店突破零和博弈的局限,讓社區生態圈價值最大化。
場景賦能,強化社交體驗。縱觀新零售的發展趨勢,社交化的背后是社群,而社群的背后是由一批批“原生部落”組成的社區。對此,可以以社交化零售店的打造為突破口,通過運營私域流量,組建圈層社群,打造高效便捷的社區生活樞紐站。通過與用戶建立實時連接,把千家萬戶串聯起來,推動線上線下營銷場景化。
互補發展,突出特色經營。基于“生態位”經營優勢,通過“人貨場”要素對比分析,因地制宜推進品控和商品分級管理、樹立差異化的競爭優勢。進一步匹配家庭消費需求的特性,把握快消品、日用品等不同品類的銷售邏輯。針對所處商圈位置的差異、店鋪在社區生態圈內的定位不同,在保持80%常規商品的基礎上,突出20%左右特色化、差異化的商品品類。
跨界融合,豐富服務供給。社區零售店可謂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最小“神經元”,具有時間和距離上的便利性優勢。因此,店主可利用“最后一公里”的經營迭代,或是以“情感上更懂消費者”的經營理念,不斷導入社區生活配套服務。
與此同時,建議相關部門進一步統籌社區商圈經營資源,以社區商戶為核心,通過構建社區服務新門戶,打造社區零售新入口,架起商戶與居民之間的橋梁,賦能社區生態圈提質增效。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