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兄弟,明算賬”。這句話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是對于父子之間、母子之間要不要明算賬、算清賬,多數人還沒仔細考慮過。個人覺得:如果是單純生活方面的開支,大可不必分得太清,如果是生意上的往來,還是算得清楚點好。
老李于一年前同兒子正式分家。父子分開后,各自開了一家小食雜店。為了體現扶上馬送一程的父子情結,兒子店里的鋪貨都是由父親解決的。大概也有七八萬的樣子,對于一個鄉(xiāng)村食雜店來講,運轉是沒有問題了。
然后老李就正式向兒子提出了一個要求:以后父子之間兩個店的來往,賬要算得清清楚楚,你從我這拿東西要給錢,我從你那拿貨也要給你錢。也就是一句話,互相調劑商品各賬各清。老伴不同意了,說就這么一個兒子,分開生活已經讓別人笑話了,賬還算得這么清。你賺的錢能帶到棺材里去啊?
老李說:如果他小家庭想來這吃飯,想什么時候來都可以,家里缺什么盡管來取,我不會不答應。我賺的錢不管剩下多少,最后兩眼一閉也都是他的。但是生意歸生意,往來賬必須交割清楚。
老李的意思呢,我替他說一下:生意無大小,只要做了,就要考慮成本、費用、利潤,不能稀里糊涂的。貨是多少錢進的,過程中會有哪些費用,最后大概能落多少錢。心里總要有個大概。不能慣著孩子養(yǎng)成壞習慣:店里沒貨了,就來這用車拉,覺得虧賺都無所謂。
老李說:食雜店本來就本錢小,利潤也薄,稍不注意,利潤就沒有了。不培養(yǎng)做事精打細算的好習慣,別說做大做強了,以后小家庭能過好就不錯了。
老李說得頭頭是道,我也表示贊同。老李打算剛開始的時候讓兒子先學會記賬,每天進貨、銷貨,每筆都要記一下,隔一段時間就簡單看一下利潤怎么樣。兒子也表示接受。老李告訴我說:也許年輕人認為這樣做是把錢看得太重了,其實我是引導他知道錢來的不容易。也不是要他天天記賬,等他哪一天心里有成本和利潤的概念了,知道賺錢不容易了,他記不記賬都無所謂。
經過一段時間的經營,小李生意不錯,手里落了點錢,就打算花16萬元買一輛轎車,老李二話不說,從銀行取出10萬元交給兒子去付車款。父子倆都很開心。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yè)發(fā)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