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小食雜店同大超市相比,有個很顯著的特點,就是顧客中老主顧的比例較大。因此,小食雜店給顧客留個好印象就顯得比較重要。如果顧客來了一兩次店主老是不認識,人家就會有意見,認為根本沒把人放眼里,下次有可能就不會再來了。筆者有個熟悉的小老板,名叫趙全美,姑且稱她為趙大姐。她的店雖然不大,但人很活絡,特別是眼很“活”,所以生意還算不錯。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她是會“識人術”的女老板
有一次,一個老太太帶著個四五歲的孩子到店里買東西,買了箱餅干和一盒奶。趙大姐當時就給她建議說:你不要買這種牌子的奶,你買六個核桃吧,你女兒不喜歡這個牌子。這讓老太太大為驚奇:我不是你這個地方的人,你怎么會認識我呢?老板說:你女兒不是住在西邊那個小區里嗎?老太太說是的。趙大姐說:那你就信我的,拿六個核桃,不然她會拿回來調換的;雖然我不認識你,但這個孩子我認識,你女兒帶來買過幾次東西。我猜你買東西應該是去閨女家的。老太太聽這么一說,還真是這樣的。當時就聽從了建議,買了東西開開心心地走了。
還有一次,三個顧客一起來店里買酒,嫌這個貴,嫌那個不是大牌子,挑三撿四,怪話連篇。趙大姐一直小心應付,態度非常好。丈夫在旁邊說:這幾個人不是好伺候的主,抓緊打發他走,別耽誤做生意。趙大姐說:“這幾人是東邊住戶小劉的親戚,去年有兩個節氣都來這買東西,他們買東西是去小劉家的;小劉本人也一直來咱店里買東西,人也不錯。他們買不買都無所謂,不能傷了和氣。”幾人最后到底在店里買了東西,丈夫遠遠地看著,果然是去小劉家的。
有個老太太來店里想換點零錢。本來趙大姐平時一人在家看店,零錢也很緊缺,自己又不方便出去到銀行換。那天正好丈夫也在家,就勸她不要換,免得影響自己使用。趙大姐說:這人是我們附近藥店老板的丈母娘,換給她吧,這邊零錢不夠我再想辦法。
類似這樣的“識人術”,對于趙大姐來講,是司空見慣的事。經常讓顧客覺得很神奇,感覺簡直就是奇遇。其實好眼神不是練成的,也不是與生俱來的。這是一個人的職業素養。心里有顧客,就會對顧客投入極大的關注。就像機關單位要對服務對象建立檔案一樣。只不過趙大姐的客戶檔案不是寫在紙上,而是記在心里。
她是顧客心里的“知心人”
趙大姐并不是那個地方的老住戶,在那兒做生意也不到兩年的時間。在這短短的時間里,她對周圍小區的居民基本情況大致了解個七打八。誰家孩子聽話乖巧,誰家孩子有這方面那方面的毛病或不足,她都能說得上來。附近一片的孩子三五成群來玩,她看見了也能知道家住哪兒,父母是否來店里買過東西。誰家的孩子在哪兒打工,誰家的媳婦最孝順老人,都一清二楚。有的顧客與其說是來買東西的還不如說是來傾訴心事的。
對服務對象了解得多了,就能有針對性地做好零售服務,經常拉個家常,互相都會覺得親切。年齡太大的見面就稱呼阿姨,年齡相仿的就叫人家大哥大姐或小弟小妹,見到經常從門前經過的她也會主動打招呼,當然并不是和誰都無原則地套近乎,對一些人品差口碑不好的,她也不會那么熱情。即使不做生意,她為人也一樣。
在顧客眼里,趙大姐是他們的知心人。在趙大姐家,經常有顧客送來自己種的小蔬菜,自己加工的玉米面,或自己家孩子不穿的舊衣服也拿來給孫子穿,趙大姐也不嫌棄。時間久了,顧客有時不帶錢也照樣從店里拿走東西。以后上街再給帶來還上。這都是因為彼此的信任。
有一次,附近村上的一個年輕人,騎著一輛裝滿皮蛋的三輪車到店里買東西。聊天之間就談到了車上的東西,那個年輕人非要送上十個皮蛋給她。她怎么推辭都不行只好收下了。后來兩人不僅成了生意上的伙伴,還成了生活中的朋友。
她是“愛管閑事”的趙大姐
一次她見一個年輕人被幾個人追打,小伙子被打急了不住求饒。她覺得幾個人打一個人不好,容易出事,就上前勸阻,說明厲害,幾個打人者最終同意經公處理,從而避免了一場惡性事故的發生。事后這幾個人不僅沒有責怪趙大姐多管閑事,還感謝她樂于助人,夸贊她敢于見義勇為。這幾人后來也成了店里的??汀?/p>
識人不需要技術,更不需要單純地為識人而識人。趙大姐之所以能記住顧客的面孔,都是因為對生意的專注,和對生活的熱愛。她每天除了生意就是家務,如果沒有顧客到店,她也從沒有時間去鄰居家串門,有時即使去串門,也是因為照看孫子的需要。正是由于他對每個到店的顧客都很珍惜,才會有“一回生兩回熟”的真功夫。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