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多買菜、淘菜菜等頭部玩家“降本增效”,社區團購將進入“新巷戰”階段。
市場開拓與用戶心智初步完成,頭部平臺單量趨于穩定,運營效率成為競爭的關鍵要素。
近期,社區團購頭部平臺密集調整。多多買菜被曝密集“關停并轉”站點,多個低效團被關停或合并,以控制成本提高效率。淘菜菜背后的阿里MMC事業群或裁員20%,整體戰略由攻轉守。興盛優選則是全面撤裁日單量小于3單的團點,將多家網格站并”升級為網格倉。
過去幾年,社區團購“牌桌”上不乏各路玩家,但境遇各有不同,有的經歷繁華后,陷入落寞,中途退出,有的中后期入局,規模占優,卻始終無人能邁過“全面盈利”的龍門,還有的聚焦區域,割據一方市場。
比如,2021年下半年,叮咚買菜、十薈團、美菜網等相繼傳出裁員風波。首德體系擴張失利,興盛優選被迫收縮、同程生活破產、呆蘿卜倒閉,十薈團雖有阿里資本后臺,但大勢已去。擴張非常迅速,但收縮速度也不成多昂,堪稱大開大合。美團優選、多多買菜、淘菜菜則仍然堅守。
幾家歡喜幾家愁,在內外部諸多因素的影響之下,幾乎所有的玩家不約而同地進入一個戰略調整期。整個賽道的節奏由“跑馬圈地”切換為“穩打穩扎”。“全面盈利”的呼聲蓋過“局部盈利”和“模式之爭”。
1、巨頭們集體進入“調整期”
盡管調整方式各有不同,但是核心主線不外乎通過開源節奏提升效率。先來看“節流”,各個玩家可說各盡所能,不遺余力:
1,壯士斷臂:收縮、裁撤、關停低效抑或虧損區域。2021年下半年,由于復制首德體系未能實現預期結果,興盛優選在山東、陜西等地日單量下降嚴重,浙江、江蘇、安徽等地也遭遇“水土不服”,回收到湖南、湖北、廣東“根據地”已經是不可避免。2020年9月起停止了對外擴張計劃,關閉不少區域的低效團店。
2020年5月上線,曾經喊出"投入不設上限"口號的橙心優選卻在2021年9月開始撤退,服務區域也從以往的全國31省收縮至9省。
2021年8月,十薈團開始大規模撤城,四個月的時間里關掉了全國21個城市圈的業務,僅保留了5大盈利狀態的核心都市圈。
2021年6月,叮咚買菜于泰州、南通兩地實現雙城同開;但僅僅過去八個月,“泰州”就從叮咚買菜的運營城市列表中消失。
2021年11月,淘菜菜突然宣布暫停貴州區域服務。
2018年就已入局,并在2020年底由劉強東親自帶隊的京東社區團購的戰場也在收縮。2021年5月以來,京喜拼拼已接連退出福建、甘肅、貴州、吉林、寧夏和青海等省份。
2021年3月,誼品到家宣布南京業務暫停運營,此后其運營城市數直線下滑,至12月,據媒體報道,運營城市已經從高峰期的25座縮減到僅剩福州、重慶、合肥3座城市。
2021年下半年,寶能生鮮在西安地區關閉25家門店、南充地區關閉8家門店;對應地區的小程序也已經無法下單。
2,降低員工成本:包括裁員、降職、降薪(包括員工,相關人員,如團長)。
2021年8月,橙心優選員工額外20%的激勵工資被取消,內部運營、商務和物流崗位開始大幅削減。
2021年9月橙心優選開始裁員,單量從以往的1200萬單降至200萬單,團隊人數從1.6萬人銳減至5000人。
2021年下半年,有多位寶能生鮮員工爆料稱,全國數萬名員工被寶能集團無故多次拖欠工資。
2022年開年伊始,叮咚買菜就被傳出“裁員消息”:去年年底開始,叮咚啟動“大裁員”,核心部門最高裁員50%、強制給前置倉服務站員工排休。
2022年3月21日,京東內部人士透露,京喜裁撤一些區域,但并不是涉及到的區域人員都會被優化,有一些人員會轉移到保留區域。優化比例為10-15%,主要集中在京喜拼拼業務。
2021年2月10日,多多買菜宣稱已與極兔、郵政和三通一達等實現系統對接打通簽收環節,還在多個城市推出高額補貼吸引代收點入駐:首批使用其系統的代收點可享受四大補貼,包括3000元入駐補貼、包裹補貼每天最高500元、免費短信和智能語音通知、入駐即送PDA與打印機等。
美團優選則開始整合供應鏈,以進一步提升效率。據報道,日前,美團的三個事業部設立統一的職能中臺,包括美團優選、買菜、快驢。三個業務之間的發展獨立,互相之間不受影響,但是共用倉庫的部分功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橙心優選在原有市場發力團批(團長批發)業務,主推“橙批發”,為小店店主和批發商提供交易撮合平臺,向批發商收取交易額的1%-2%作為傭金。
叮咚買菜的優勢是生鮮產地直采,通過壓縮中間鏈路來確保產品性價比最優,為此,叮咚買菜在全國布局了約60個城市分選中心和3家農業示范園,簽署了118家訂單種植基地。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社區團購集體進入戰略調整期呢?
2、內外部多維因素導致
第一、補貼戰已進入尾聲,行業形成默契共識
在反壟斷背景之下,政策對行業發展進行了規范,意在規范競爭方式,保障民生。
監管日趨收緊,行業競爭已進入理性階段。尤其是整個行業的補貼戰均未達到目標后,行業形成要“降本增效”的默認共識。
包括多多買菜、美團優選、淘菜菜均不如預期。其中,美團優選2021年完成約1200億元GMV,未達成其1500億元的GMV目標;多多買菜完成約800億元GMV,未達成其1500億元的GMV目標;淘菜菜完成約200億元GMV,未達成其1200億元的GMV目標。
第二、疫情防控常態化,供應鏈需應對波峰波谷
盡管各家都在加速收縮規模,但疫情期間社區團購再次以實際行動證明了其承載的公共服務職能。在上海疫情期間,美團優選、多多買菜及盒馬鮮生等互聯網買菜平臺成為消費者的首選平臺,這種無聚集、無接觸購物方式,大大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風險。
未來應急管理客觀上增加了對社區電商履約體系優化的動力。原先通過小型海量站點就近滿足社區供應的策略,很難滿足當下迸發式的需求:
本次疫情中,在團購平臺上搶菜,需要設置鬧鐘,并且一個平臺搶完的情況下,要抓緊去另一個平臺。如果家庭為單位作戰的話,需要數部手機拼手速。消費端的需求暴漲,出現了明顯波峰波谷,這就導致了另一個問題:小區旁各大代收點直接爆倉,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而且履約成本將大幅提升。
由此,各家由毛細管式滲透逐漸轉變為骨干式供應,小倉并大倉以提高供應鏈效率,減少端對端流通損耗,這樣就進一步減少了中間環節,增加業務和物流彈性,滿足疫情背景之下,甚至極端情況下的社區需求。
但是這也會帶來新問題——人員、場地、資本的調整,無疑需要前期的投入,但是,疫情結束后是否又需要大倉分成小倉,再一次的需要人員、場地、資本的投入?這樣的重復投資,是否得不償失?
第三、低估了門檻,高估了利潤,看輕了競爭
1,低估了門檻。從一開始以為可以快速拿下社區團購這場戰爭,到紛紛陷入內耗虧損的怪圈,玩家們。
其實都低估了社區團購的門檻以及贏得市場所需的時間。當前的社區團購,基本都是以生鮮品類為主。生鮮蔬果具有高頻的特點,能夠有效維持和建立起社群與消費者之間的粘性,但保質期短、損耗率高,要求平臺擁有強大的供應鏈能力和冷鏈物流體系,而這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擴大規模,圈地運動更是個燒錢的無底洞。
2,社區團購利潤比最初預期的要微薄。現存的玩家均未實現盈利,不得不面臨生存與擴張的取舍。究其原因,其一是生鮮供應鏈難以壓縮,毛利空間有限。傳統模式下,農產品從產地運出后需要經過一級、二級,甚至三級批發市場,才能配送到門店,流通環節的成本非常高。
社區團購一直試圖用“產地直采”縮短供應鏈,節約成本。但現實是,大部分平臺依然依賴于當地的一級批發市場,畢竟我國農產品的生產相對分散,一級批發市場顯然在SKU上更有優勢。“產地直采大多是噱頭,單一品類的產地直采可以實現,但全品類的產地直采幾乎不可能實現。”
3,行業競爭激烈,短期難以實現規模效應。除了行業內部的競爭,社區團購平臺還需要面對其他社區零售模式的挑戰,比如以每日優鮮為代表的前置倉模式及以多點、京東到家為代表的O2O模式等。畢竟社區團購SKU數量以及時效性未必占據優勢。
那么社區團購的出路呢?
3、降本增效,回歸效率
有時候,回歸恰是為了更好地出發,更高質量地發展,社區團購此番集團調整恰有這樣的味道。從大的趨勢上看,社區團購仍處于發展期是“以退為進”根本保證。我們從多多等企業近期公布的年報,大體可以測算出2021年行業GMV達到了約3000-4000億元的規模。2022年有望達到5000億的規模。
1,聚焦。裁員、業務范圍收縮,本質上都是為了更好地聚焦。社區團購在不同地區會出現不同的“地頭蛇”,甚至外來的“強龍”也可能無法滲透。這對于習慣燒錢、鋪資源迅速占領一個賽道的互聯網公司來說是始料未及的,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巨頭也在“買菜”這條路上翻了車。
十薈團CEO陳郢曾提出:未來社區團購至少有3-5家長期存在,用戶體驗最好的將贏得市場。而興盛優選在長沙、武漢、南昌等區域可能居于強勢地位。
2,提效率。多年混戰結果表明,社區團購賽道注定需要長時間維系,它的天花板也足夠高。互聯網模式下,拋開規模不談顯然不合邏輯,但拋開盈利只談規模肯定走不到最后。
要提升效率,既要圍繞“人貨場”提升人效、坪效和品效各種“效”,還要提升周轉率、增長率、毛利率、好評率等指標。“精益生產、精益管理”,本質上也是直指“提升效率”。
3,差異化。面對盈利或規模困境,不同玩家的差異化做法,也事關各自到底能夠走多遠。比如前置倉模式,在線下獲取的流量有限,就注定其在獲客端需要更大成本,這也就意味著其要尋求更有利潤的產品。
實現差異化的關鍵,除了業態不同之外,一個是往品類延伸,自有品牌下有一些別人沒有的“獨家”產品,容易提供差異化體驗。另一個則是在服務上做差異化,如每日優鮮推出去年三季度推出的管家服務。此外,還有跨界合作,也是一種差異化嘗試。
2022年的社區團購真正進入到下半場,一方面該入局的玩家基本入局,實力不足的玩家基本也已經淘汰出局。而在經歷各種劇變后還在牌桌上的玩家們,實際上手里的牌也抓得差不多了,誰能將手中的牌打好,將成為關鍵。
作者:趙海生,經濟學博士,《農業互聯網》;作者:張濤,社區團購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