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出生在湖南省寧鄉市灰湯鎮洞庭村的老沈已接近花甲之年,數十年彈指一揮間,在人人向往城市快捷便利、豐富生活的年代,仍有像他一樣始終堅守鄉村市場的零售店主。
是最簡單的初衷
老沈出生在洞庭橋村,位于長沙市的西南邊陲,與湘鄉市和韶山市接壤,是八百里洞庭的大尾巴。洞庭橋村處于三市交界地,地廣人稀,山多田少,基礎設施比較落后,擁有戶籍人口3600多人,常住人口900多人。但洞庭橋村卻擁有哺育14萬人的洞庭水庫,從高處俯瞰,洞庭水庫宛如一顆綠色的寶石。當問到老沈為什么不愿離開洞庭橋村時,他笑著說道:“我生在這里,根在這里,洞庭橋村的山水養人,我舍不得呢”。這份不舍,讓老沈在洞庭橋村堅守了58年。58年來,老沈深耕農村零售市場,從未離開過鄉土。
站在2023年,回望來路,仿佛歷史賦予了我們一把神奇的長鏡,1978年具有偉大轉折意義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時代大幕。1987年,22歲的老沈面臨人生的第一個選擇,在哪里就業?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下海浪潮也席卷到了洞庭橋村,思來想去,他還是放棄了,“父母在,不遠游”。可是留在家里,能干點什么呢?
改革開放不僅在經濟、生產層面帶來了巨大改變,也深刻改變了許許多多普通人的思想觀念。最初,村民眼中老實本分種地,不大手大腳花錢就是會過日子,改革開放之后,勞動致富、當老板成為一件驕傲的事。生性愛自由的老沈找到了答案,在家鄉當老板。既然不能在一線城市做時代的弄潮兒,他也不甘心祖祖輩輩當農民,那就在家里開個小店,闖一分天地。
老沈找到了時任村委書記,租下了村部的房子開始創業。據他回憶,那時剛起步,他的店是方圓十里第一家門店,客人非常多,幾乎把門檻踏破了。但是由于貨品單一,滿滿當當的人流涌進店里,出來卻基本都是兩手空空,老沈十分著急,他覺得肯定是自己的商品不夠才導致這樣的情況不斷發生。詢問客人的需求以后,他緊趕慢趕地去鎮上進貨。“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按照大家的“建議”批發一堆回來后,因為價格、式樣、保質期等問題,很多人都是愛看卻不愛買,新商品便慢慢攢成了老庫存,日子久了只能自己使用。每天忙的腳不沾地,看著人流進出非常熱鬧,月底一算賬,白忙。別看是小生意,其中也有大學問,做生意沒有圣經,還是要靠自己。磕磕絆絆的創業路上,老沈慢慢摸索,“柜臺要擦干凈,新品要擺出來,東西的保質期不能太短,價格要實惠…”走了一年多的彎彎道,他才慢慢總結出來了擺陳列、理貨品、控價格的一些門道,小店這才終于走上正軌,日子也慢慢好起來。老沈一邊陪伴著父母,一邊經營著小店,做生意沒兩年,他的老實、憨厚也吸引了一生的伴侶,老沈娶了媳婦。從此,萬家燈火,總有一盞屬于老沈的小家。
找最長情的伴侶
1998年,灰湯成立了煙草公司批發站點,售賣各類卷煙。在鎮上進貨的老沈路過,頭腦靈光的他馬上聯想到,洞庭橋村的村民大多數還在抽水煙。而經過煙草批發站點工作人員的宣傳,老沈得知原始水煙里面含的有害物質是普通制品卷煙的數十倍。老沈算了一筆賬,雖然利潤不高,但是他還是要售賣成品卷煙,讓大家都能方便地抽上好煙。于是他趕到縣城辦理了相關手續,在店鋪將近十歲的年頭上,增加了一個最長情的伴侶--煙草零售,并由此翻開了店鋪經營的新篇章。
2004年,老沈發現,他的村部小店作為“十里八方第一家店”的光環,在漫長的歲月中日漸消退了,競爭對手也如雨后春筍般生長起來,洞庭橋村多了十多家零售門店;而他的經營地村部房子,經歷歲月風霜早已破舊不堪;家家戶戶先后購買的小車、摩托車早已擴大了生活半徑,村里的小賣部生意日漸蕭條,望著一雙嗷嗷待哺的兒女,年近不惑的老沈又一次想到了改變。他知道,是時候了,他把目光看向了洞庭村集鎮。
洞庭村的中心是“Y”字路口,老沈選擇在集鎮從頭開始時,便下定決心,一定要把店鋪開在核心位置。精心挑選后,他在三岔路口50米處買下了兩空門面,建筑面積一百五十多平,一樓仍是售賣傳統的零食、糧油和日化,二樓則經營起了家用電器和大型工具。雖然洞庭村有大大小小的超市便利店十多個,但老沈的店鋪著實是排頭兵。多年生意人脈積累,他的顧客一茬一茬,也在跟他的店鋪一同成長:兩三歲的小不點考上了大學,走出了洞庭村;年輕小伙結婚成家,孩子滿地跑;田間勞作的壯年,頭上已然生出白發。“鄉里做生意,做得更多的其實是人情,是便利,是陪伴”。老沈坐在柜臺后,笑眼看著來來往往的客人,感慨地說。
做最新潮的新人
時間的車輪滾滾向前,近年來,受到疫情和網購的沖擊,老沈的小店也受到了不小的影響,他又開始瞄準了線上生意。“鄉村振興東風強,煙草數字化轉型紅紅火火,我也得給自己升升級、給店鋪更新一下‘系統’!”在客戶經理的指導下,他開通了美團優選、淘菜菜、興盛優選等社區團購平臺,便利大家購買;他設立了快遞驛站,方便鄉里鄉親的“剁手黨”拿取快遞;他在店門前常備茶水,并配了舒適的靠背椅,方便環衛工人、來往行人進來避暑避雨,歇歇腳。店鋪區域規劃布局也學著“湘村636”的榜樣,進行了大改造:他把店鋪進門前面的十多個平方,全部用來陳列卷煙和酒水,“卷煙和酒水占了店鋪銷售的大頭,大生意當然要有大排場”。他特意把生鮮區設置在了店鋪的尾端,“走得遠,就留得久,不知不覺購物車的東西就多了”,這一區域帶來了穩定的客流,也增加了其他商品的曝光率。每逢節假日,他還會提前提高土特產在門面的陳列面,他說,“回家的人,都想帶點鄉味走”。下一步,他還計劃學習“湘村636”打造一個“農博會云柜臺”,把十里八鄉的土特產送出村。
老沈說,“一個店,讓我可以在家孝順父母,陪伴一雙兒女長大成人,服務一方鄉親,很滿足。‘中國要復興,鄉村必振興’,我是農民,根在農村,從前為了小家,現在更多的是帶著一份‘振興有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了‘大家’!我現在是‘新零售’、‘數字化’新人,還得帶著鄉親們一起享受新零售、新技術帶來的便利呢!”
帶著鄉土情懷、服務一方鄰里,像老沈一樣深扎鄉村的零售客戶,還有很多很多。正是他們的存在,支撐起了綿延不絕的鄉村煙火氣,推動時代潮流、技術發展便利到達最后一公里,讓鄉村振興的火炬,越燒越旺!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