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篇《陋室銘》中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三尺柜臺雖然很小,很平凡,但因為用心的改變,讓小店有了最美的煙火氣,也有了吸引八方來客的高光亮點,把柜臺變成了出彩的舞臺。成就并不突然,思路需要改變!讓我們一起看看那些平凡小店店主的思路轉變之路與他們可喜的收獲。
姜春衛 :披上文化彩衣
七甲鎮被納入振興鄉村計劃之列,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鄉村變了大模樣,根據一村一品的振興計劃,每個村莊都會根據自己的特點來進行改造。
自古相傳有一只富于靈性的神山雀落到此處,改變了小村莊,加上村里姜姓居首,故稱為“雀山姜家”。因為這些神秘的傳說,吸引來很多文人墨客以詩文的形式來宣傳描繪,雀山姜家村也因此走出了文化發展之路。村外的一條長長的弧形外墻上畫滿了有文化氣息的圖畫,吸引了很多路人駐足觀看,成為一道靚麗的文化墻廊和短途旅游的打卡地。
雀山姜家村并不是很大,村里卻有三家小店,姜春衛的“春衛商店”是其中的一家,在村里已經經營了21年。因為村里大部分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與孩子,因此每家小店都是不溫不火的堅持著,姜春衛也一樣,除了守店,還有自己的一點莊稼地。
在下地干活的時候,姜春衛發現村里建的文化墻經常吸引一些路過的游客下車來拍照,這對他很有啟發,于是,他做了一個很大膽的決定,想徹底改造一下自己的小店。他把自己的想法跟妻子講了,妻子并不同意,妻子的意思很簡單,村里就這些人,花錢改造完了如果沒有效果,那不是白花錢了嗎?
但姜春衛卻不這樣想,他說,現在振興鄉村計劃已經在全面開展,農村一定會有大變化的,固守原來的思想,墨守陳規,只會被時代拋棄。經過軟磨硬泡,妻子終于同意了改造計劃。
改造成啥樣?成了擺在姜春衛面前的難題,經過深思熟慮,姜春為決定給小店披上“文化彩衣”。
首先在店名上做了改變。“春衛商店”改成“全民總動員”,把一個自有的小店變成所有人都可以參與,一下子提升了文化檔次。
姜春衛把店內天棚和墻壁用報紙糊上,一下子烘出了文墨氣息。他還把自家收藏的一些舊物件拿了出來,“馬燈”“購斗”“算盤”“蓑衣斗笠”“搪瓷缸”等,統統擺到柜臺上,跟村委要了一些關于村史村志資料和有關“神雀”傳說的宣傳單,只要有人進店,姜春衛就會義務講解村名的來歷。一來二去,周圍很多人都知道村里有個文化小店,只要來雀山姜家村游玩,一定會到“全民總動員”小店來打卡,多了解一些雀山的趣聞故事。
點評:當平凡風景變得活色生香,當一個小店被文化加持,兼收并蓄,蓬勃興起就自然而至了。姜春衛的小店不得不說是一種賞心悅目的風景,有商品經營,有生活情趣,有煙火氣息,有文化內容,有時尚內涵,所以才有了人氣。
劉志云:小店變學習班
鉤花是劉志云以前學習的老手藝,雖然現在鉤花的人已經少了許多,但劉志云的小店卻變成了民間鉤花的學習班,硬是把這個瀕臨失傳的手藝加工傳承了下去,當然,也讓她的小店增特色添財源,一舉多得。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十幾歲的劉志云就開始學鉤花。那時,生產隊組織村里的女青年成立鉤花隊,由工藝品廠的老師教學,提供原料并加工,成品可以拿到縣工藝品廠換取加工費,每一批活都不一樣,有的成品還可以出口。
那時候,劉志云和小伙伴每到周末就去看鉤花,劉志云想學卻沒有鉤針,是她叔叔用一根輻條,把一頭磨細然后彎個鉤,做成一根鉤針。到了周末,劉志云便會拿上母親的線,找到在鉤花隊鉤花的五奶奶家的姑姑,求她教自己鉤花。
劉志云很用心,為了練習鉤花技藝,經常是鉤了扯,扯了鉤,線扯細了,反復練習了很多次,她的第一個作品是給父親鉤的領子,領子釘在衣領內側特別好看。后來,她又給爺爺鉤了一雙襪子,就這樣,這門手藝劉志云算是學到手,出徒了。
劉志云真正鉤花是在開店以后,她在村里利用自己的房子開了一個面積不大的小店,取名“鴻發超市”,花邊工藝品站離她的店不遠。站長經常來店里購物,說站上有一些活可以拿回家,恰好店里也不是特別忙,鉤花還能多掙一份加工費,于是,鉤花成了劉志云的副業。
后來工藝品站停業,劉志云也沒閑著,經常給左鄰右舍,親朋好友鉤一些帽子、鞋子,還嘗試著把帽子、鞋子鉤成卡通模樣,有的做上長長的穗子,得到大家的贊賞和認可,小店的生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不僅如此,有很多年輕人想跟劉志云學習鉤花,劉志云并不推辭,甚至把自家西面的屋子騰出來,專門提供給想來學習的人練手藝。聚在一起的時候,因為環境寬敞,大家可以方便看著樣品鉤花,屋里面還專門安裝了自動倒線機,省了手工倒花線。有時候為了手工花邊更時尚好看,劉志云還會自己設計一些圖案,加上獨特的技巧,鉤出來的小物件美輪美奐,活靈活現,而且還結實耐用,深受大家的喜歡,越來越多的人都慕名而來跟劉志云學習鉤花技巧,她的小店越來越熱鬧了。
因為都是免費傳授經驗,有人問劉志云值得嗎?她卻笑著說,那些來學習鉤花的朋友都變成了好友,就沖這一點,很值得!
點評:藝不壓身,藝無定界。當一種才藝在經營中發揮極致的時候,那么,即便在平凡的小店也會熠熠生輝,如果劉志云只是守著小店甘愿平凡,那一定是另外一種模樣了。
陳健:金融入住小店鋪
不久前的一天,陳健接到山東煙臺龍口市建設銀行網點邢主任的電話,說當天晚上要到他店里開展“裕農通”業務現場宣講活動,可以邀請感興趣的鄉鄰參與。
那天晚上,“田園”超市里非常熱鬧,來聽課的人大都是鎮區的農民朋友。邢主任和工作人員向大家介紹,“裕農通”是建設銀行在沒有設立建行營業網點的縣域鄉鎮農村地區,與當地第三方合作設立的助農金融服務業務,為周邊鄉鎮農村客戶提供助農金融服務,主要包括現金存款、取款、轉賬匯款、便民繳費、定期存款以及賬戶查詢六大功能。
“誰知道‘裕農通’的好處是什么?”邢主任笑著問大家。
“當然是方便我們老百姓辦理金融業務嘛!”
“銀行辦到了家門口,跨行轉賬不用手續費,省錢不說,還省時間了!”
“還可以發放小額貸款,幫扶那些遇到資金困難的中小企業。比如,我家去年買了一套商鋪,但今年春節出現疫情,生意不好做,資金周轉不過來,我就通過‘裕農通’申請辦理了小額貸款,方便快捷,一下子解決了資金周轉難題。”
……
在場的農民朋友紛紛搶著回答。當晚,現場有13個人在陳健的“田園超市”店里通過“裕農通”辦理了自己需要的業務。
店里今年6月中旬才增加的“裕農通”業務,沒想到這么受鄉親們歡迎。
之前,這個鎮區沒有建設銀行的網點,鄉親們如果要辦理相關業務,得跑到20公里外的縣城,比較麻煩。如果田園超市成為“裕農通”的服務點,不僅方便村民辦理業務,還有可能讓辦業務的人成為超市的顧客,互惠互利,何樂而不為?當時,想到這些,陳健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邢主任的建議。
如今,別看這個小店不大,但陳健對“裕農通”業務的辦理非常熟練。有鄉親要交保險、有鄉親要跨行轉賬、有鄉親想辦張建行的銀行卡,只要通過網上預約,都可以到“裕農通”助農金融服務點辦理,不用排隊,特別方便。前些天,“裕農通”又新增了“助農返利”和“龍卡貸”項目。在陳健的介紹和幫助下,一位成功辦理了“助農返利”的鄉親非常激動的說:“以前辦理這些業務要去銀行跑腿,等較長時間才能拿到返利,現在從網上操作就行了,真是太方便了!”
事后,陳健細算了一下,僅有一個月,鄉親們來田園超市通過“裕農通”辦理的存款、取款、繳費、匯款等業務有800多筆,不少村民來辦業務時會順便買點東西,讓超市也增加了收入。雖然受大環境影響,實體經濟不是很景氣,但國家、政府和有關部門在惠農便民方面做了很多努力,這些貼心的舉措也讓我們老百姓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也讓自己的小店有了生機。
點評:思路一變民稱贊,金融助推財路寬。把銀行業務搬進小店,是陳健的眼界高遠,視野拓寬。別看這個小舉動卻給遠離縣城辦銀行業務的百姓人家帶來了極大方便,顧客高興了,小店生意自然也就興旺了。
姜姍姍:積分卡不斷升級
為了更好地吸引顧客,在經營中,姜姍姍一直采用送積分卡的方法吸引顧客。開店初期,姜姍姍采用最原始的手段,用卷煙外殼剪成名片那么大的方塊,蓋上店鋪的印章就變成了一張普通的積分卡。
家人起初有些不理解,“就一個小店,費那么多勁兒干嘛?老老實實地守店不就行了唄,有點兒小題大作了吧。”
姜姍姍根本不在意,仍然堅持在思路上有所創新,在行動上有所改變。
顧客每購買一次零售價超過10元的商品,就可獲得一張積分卡,多買多贈。顧客每積攢20張積分卡,可以達到一個檔位,兌換相應的禮品。積攢的積分卡越多,達到的檔位越高,兌換的禮品也就越好。
剛開始,這個方法的效果很不錯。為了得到積分卡,顧客購物非常積極。但是時間久了,很多顧客將每一個檔位的禮品都換到手后,就對積分卡失去了原來的熱情。再加上一些同行也開始用同樣的方法來吸引顧客,姜姍姍發現一些會員顧客開始慢慢地流失了。
一直用同一種方式吸引顧客,別說顧客會厭倦,就連自己有時候也沒有了積極性,顧客轉身離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如果不及時調整促銷方式,放棄使用積分卡而選擇其他方式,顯然對那些手頭上有積分卡還沒兌換禮品的顧客有失公平。那么,怎樣做才能既讓大部分顧客都滿意,又讓顧客感到新鮮,重新回到超市呢?
思考了很久之后,姜姍姍決定讓積分卡不斷升級。
首先,為了讓那些兌換完所有檔位禮品的顧客繼續關注積分卡,姜姍姍把積分卡兌換的內容進行了升級:有兌換禮品意愿的顧客,仍可以按照原來的政策兌換禮品,但不喜歡兌換指定禮品的顧客,可以兌換購物券。比如,40張積分卡可以兌換20元的購物券,購物時可以抵20元現金。要知道,以前40張積分卡只能兌換指定的售價為16元的衛生紙一包,升級后明顯比以前實惠了很多。同時,她在微信群里告訴顧客積分卡升級了,一下子把不少流失的顧客又吸引回來了。
其次,為了延長顧客積攢積分卡的時間,隔了一段時間后,姜姍姍又對積分卡進行了升級:如果集滿120張積分卡,除了可以兌換60元的購物券外,還可獲贈一包衛生紙。更重要的是,積分卡的兌換不受時間限制,隨時可以兌換。這樣一來,很多顧客都等到積攢了更多的積分卡才來兌換,他們很容易就變成了姜姍姍忠實的顧客。
點評:經營中,最怕的就是思維僵化、墨守成規,也忌諱跟著別人的思路打轉。如今顧客都有獵奇心理,哪里有實惠、哪里有驚喜就會轉向哪個店鋪,所以,不斷優化、升級促銷方法才能讓經營之路走得更順更穩更寬闊。姜姍姍的確做到了,讓顧客得到了實惠,也使自己嘗到了甜頭。
王衛東:溫馨驛站暖客心
王衛東的小超市在南山旅游區。說得好聽是超市,其實里面的商品種類并不多,但在旅游高峰的時候,生意還是不錯的,后來,這一路上又開了好幾家同類的小超市,競爭一下子就激烈了。
王衛東不慌不忙,更沒有一味糾結在抱怨聲中,他轉變思路,開始在細節上下功夫。
“老板,來瓶礦泉水!”一位游客說。
“要冰的、熱的還是常溫的?”王衛東熱情地問道。
“礦泉水還有熱的?”有人不解地問。
“是啊,有的顧客怕涼,所以我會將一些礦泉水提前放在溫水里泡一泡。”王衛東解釋道。
游客贊嘆道,之后,還不忘拍張照片發朋友圈“這家老板太貼心了!”。
類似這樣的話,王衛東聽見多了,他為自己的細心而欣慰。
每天早上,王衛東第一個起床開始忙活起來:將茶幾、沙發擦拭干凈,燒上幾壺熱水,方便需要熱水的顧客;將各種型號的手機充電器梳理一遍,確保需要給手機充電的顧客及時充電;把休閑桌椅搬到店外,為顧客提供暫歇服務;將柜臺、貨架、地面全部打掃一遍……在充實而忙碌中迎來新的一天。
在店面布局和貨物擺放上,王衛東也很有想法。卷煙擺在收銀臺后最靠近門口的地方,過路游客購買卷煙一般不將汽車熄火,買了就走,所以要擺在最方便拿取的位置;收銀臺對面一進門最顯眼的位置擺放著龍口特色產品,以滿足游客購買當地特產的需求;飲料、零食一般是兒童、女性的最愛,擺在靠里的位置,這樣可以讓他們在店里悠閑地轉一圈。
氣溫高的時候,他會把飲料、水果擺放到門口吸引顧客。特別是本地櫻桃成熟了,游客特別喜歡,一桶一桶像小燈籠一樣的櫻桃會擺到門口吸引游客購買。
有一次,山上有一位游客在游玩的時候不小心把小腿擦傷,然后進店購物,王衛東看見之后,主動給顧客用創可貼貼好,游客很感動,把一起游玩的朋友都喊著進入店里。大家都覺得小店非常溫馨,并建議下次來這個地方直接到王衛東的小店來集合。
這個建議讓王衛東產生了一個好思路,把自己的小超市改成游客的休息驛站,可以幫忙給游客聯系需要上山的物品,可以作為游客的聯絡地點,也可以為游客緊急處理一些小傷情等等。總之,小店依舊是那個小店,但服務范圍擴充了,作用發揮到極致,顧客覺得溫馨,王衛東則在獲得好口碑的同時,也得到了更好的收益。
點評:一個不起眼的小店能在細節上發揮極致,理所當然的越做越好。王衛東的思路轉變源于他對小店的定位拓展和用心的態度。如果每一位店主都能力求做好細節服務,去滿足顧客的需求,那么搞活生意,提升效益將不再是詩和遠方。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