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前夕,早晨五點,順風順水副食店的老板娘王蘭菊就按時起床,開始了忙碌。“今天要做的是一款金魚花饃,是天津一個顧客的訂單,他是在抖音看到我的作品特意聯系的。”王蘭菊干勁兒十足地說。如今,花饃生意已經成為副食店重要的進項,“會蒸花饃的老板娘”也走紅網絡。
“蒸花饃”從愛好變為事業
今年57歲的王蘭菊,在河北吳橋縣大第八村開店10余年,自幼受母親影響,喜歡蒸花饃這門技藝。平常都是在家里做著自己吃,近兩年才開始把花饃引進到自家店鋪和線上平臺售賣。
在吳橋當地,花饃飽受歡迎。這里是遠近聞名的雜技之鄉,早年間雜技藝人出門賣藝,都帶著花饃遠行,在外顛簸流離,最想念的也是家鄉花饃的味道。如今,這里逢年過節都還有蒸制花饃的習俗,棗花、面魚、福袋、葫蘆、玫瑰、元寶……不同造型分別帶有不同的寓意。由于技法獨特,吳橋花饃被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揉、搓、捏、拽、剪……制作花饃,這些都是技術活,有時忙起來,一干就是幾個小時,王蘭菊一邊忙著手中的活兒一邊說,“今年春節,我專門制作了奮發‘兔’強、前‘兔’似錦等花饃造型。新年吃花饃,吃的是甜美滋味,圖的是幸福寓意。”
王蘭菊的母親是做花饃的巧手,遠近的婦女都來學習。王蘭菊打小跟著母親一起忙碌,很早就學到了這門手藝。其實做花饃并不容易,要經過很多道工序,像面團硬度不達標、花饃形象不逼真、操作不熟練等因素都會影響最終效果。但王蘭菊一點不厭煩,而是非常投入,“做的花饃自己滿意,送親戚朋友,孩子們也愛吃,感覺生活充滿了歡樂。”
王蘭菊的面食坊,就在店鋪的后邊,只見發酵箱、烤箱、榨汁機等電器整齊擺放,牛奶、雞蛋、面粉、菠菜、南瓜等原材料也一一排列,面板上還有幾個昨日蒸好的喜饃,三層的棗,最上邊印著“喜”字,喜慶且誘人。
創新花饃樣式引客來
“制作花饃使用的工具包括剪刀、筷子、梳子、竹簽,有時還要用到模子等。”王蘭菊一邊準備和面,一邊介紹道,從配面、捏形、裝飾到發酵、蒸制,每一道工藝都十分講究。
傳統手藝也需要不斷創新才能保持長久的生命力。王蘭菊不斷摸索花饃制作上的門道,她在原料、造型和工藝上進行創新,讓這門老手藝煥發了新生。她制作的花饃,紅黃粉綠紫......顏色豐富,這些顏色不是色素調制,而是純粹的用蔬菜汁調色,比如黃色是用的南瓜汁,紅色用的是火龍果汁,綠色用的是菠菜汁等。另外,花饃的面也是粗細糧搭配,營養均衡。最主要的是花饃的造型,可以做出萌萌的老虎、兔子、刺猬、壽桃等多種造型,惹人喜愛,色香味型營養俱全的花饃,誘惑著人的味蕾。
王蘭菊把花饃作品發布在網上,引來很多人咨詢訂購,“我們村有在泰國做媳婦的,也發來訂單讓快遞。還有一次發到了日本。”王蘭菊興奮地說。因為這門手藝的展示,店鋪的生意也越來越好。很多人慕名而來,學習花饃的手藝,王蘭菊毫不保留,她希望將這份傳統的致富手藝傳給更多人,讓更多人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