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卷煙零售客戶謝邦純老先生的家在蛇山黃鶴樓下、辛亥革命舊址紅樓旁,他是一位土生土長的武昌人,在這里生活了70多年。退休后,在樓下開了一家九龍副食店,經營卷煙生意近30年。多年來,老先生對自己生活的這片熱土、這個國家有著深厚的感情。
一個井框保存半個多世紀
1966年,謝邦純從技校畢業后分配至當時的湖北船廠二車間工作。因為勤奮好學、技術過硬,他很快就成為船廠的技術骨干。在船廠,謝邦純兢兢業業,一干就是幾十年。
愛崗敬業的謝邦純有一顆拳拳愛國心。在特殊年代,自明清時期就存在的“武昌八井”之一的九龍井被破壞封閉。一天,謝邦純在路邊發現了被遺棄的九龍井石質井框,晚上便和哥哥一起將其挪到老屋內完好保存了下來。
謝邦純說:“我保存這個“文物”已半個多世紀,九龍井原址就在他家不遠處,當時使用了預制板封閉井口后建了房屋。如今,八井之中的八卦井、雙眼井已被列入武昌區文物保護單位,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九龍井也能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為武漢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增添新的光彩。”
三套中山艦紀念封的往事
1997年,一代名艦中山艦整體打撈出水成功。經上級有關部門審核批復,以“整舊如舊”為原則的船體修復工作由湖北船廠承接下來。經過復雜的修復工作,銹跡斑斑的艦體終于恢復到1925年前后的整體面貌。
作為原湖北船廠集郵協會會長的謝邦純,與協會成員一起,集思廣益,歷經多次修改圖案和版式,為中山艦設計出三套郵政紀念封,包括三枚進廠修復封、一枚修復開工紀念封、一枚修復竣工紀念封。
每每回憶起那段終生難忘的時光,謝邦純都激動不已,感慨良多。他說:“這些紀念封被很多集郵愛好者收藏,有的還被寄往美國和中國的香港、澳門、臺灣等地。”
一字一句書寫殷殷故土情
打理店鋪之余,謝邦純還愛好寫作。不會用電腦打字,他就用筆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一字一句寫下來。他還學會了利用手機瀏覽新聞、使用微信,帶動原湖北船廠的老員工們建立線上交流群,憶當年,話如今,為退休生活增添一些樂趣。
他說:“雖然年紀大了,但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不能與時代脫軌,活到老學到老。”
2014年1月,《長江日報》聯合旅游局、黃鶴樓景區開展了重游武漢公益活動,只要有一張黃鶴樓的老照片,再以文字記錄當時的故事即可報名參與。作為土生土長的武昌人,多年來謝邦純對黃鶴樓有著不一般的情感。字斟句酌之后,他寫下了自家與黃鶴樓的故事,并附上老照片,最終幸運入圍。當年1月底,他帶著全家人重游黃鶴樓,拍下了珍貴的合影,《長江日報》還選登了謝邦純的部分手稿。
情牽老武昌城文旅路
近年來,謝邦純一直奔走在讓“文物”回家的路上,電視臺和報社多次采訪他。為讓更多人了解老武昌城的歷史文化,今年6月他與湖北經視頻道《經視直播》欄目共同錄制了一期視頻,講述老武昌城“三臺八井”的歷史故事,增強大家文物保護意識,呼吁更多的人加入保護文物的行列。
他還積極加入武漢九龍井社區、西廠口社區重新規劃布局的隊伍。兩個社區都在黃鶴樓腳下,地理位置優越,但存在老破舊、居住人員老齡化、缺乏引流型景觀地標等問題,不能真正融入黃鶴樓文化旅游商圈。今年11月1日,他和兩個社區代表參加了武昌區黃鶴樓街主辦的以“千載回望楚王府 古城文脈留傳承”為主題的武漢九龍井社區定位策劃方案交流座談會,積極探索如何更好地打造老武昌“明代楚王府遺址”“三臺八井九湖十三山”等人文地標。
看著城市因時代變遷帶來日新月異的發展,謝邦純感慨道:“政府推出的各項惠民政策已落地,武漢交通越來越便利,家門口就是地鐵站。隨著黃鶴樓公園旅游業的發展,我這小店的生意也越來越好。我一直關注著老武昌舊城改造工程,會繼續投身到文物保護的行列,也會為黃鶴樓周邊文化旅游盡自己的一份力。我堅信,武漢的明天會更好,祖國的明天會更好!”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