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1歲的王維平是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西楊家埠村旭日升百貨商店的老板娘。西楊家埠村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是國內有名的木版年畫生產基地,也是濰坊風箏的發祥地。
在王維平的記憶里,她放學后就得幫助家人干農活。“在八十年代初的村子里,沒有什么好玩具,也沒有電視和網絡,孩子們一起放風箏就是最開心的事。沒有錢買風箏,便自己動手制作,都是祖輩傳下來的手藝。”王維平回憶說。
每年春天,王維平都會讓父親給她做一個風箏。“父親是做風箏的能手,他先制作骨架,用顏料在絹帛上畫好畫,再將畫粘貼在骨架上,一個精美的風箏就做好了。”王維平說,“我們小孩子經常在空地上一邊放風箏一邊追逐打鬧,弄得滿身都是土。”在父親的影響下,王維平從小就喜歡動手做風箏。她做的風箏線條流暢、色彩艷麗,總能得到小伙伴的夸贊。
后來,她跟隨姨媽學習手繪年畫。最開始,手腕力量不夠,手抖、手顫、線條不流暢等問題層出不窮,她沒有放棄,反復練習,直到掌握了年畫的繪畫技藝。從家譜到財神,她都能夠以細膩的筆觸將這些圖案栩栩如生地呈現在紙上。在姨媽悉心教導下,王維平逐漸展現出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技藝,周圍有名的大家氏族都請她繪制家譜,她的作品也小有名氣。
隨著時間的推移,王維平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然而,她對藝術的熱情并沒有因此而減退。她和丈夫共同經營起一家工藝品店,銷售木版年畫、手繪風箏、紅木嵌銀、剪紙、皮影等工藝品,店鋪生意不忙時,王維平就拿起畫筆,畫風箏、畫年畫。在她的手下,蝴蝶、蜻蜓、壽星等圖案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圖為工藝品店內布局
隨著旅游業發展,附近的楊家埠大觀園游客越來越多,王維平抓住商機,在原本工藝品店旁邊開了一家百貨商店,設置便民服務區,放置桌椅板凳,一邊看店一邊畫風箏。進店顧客總會駐足多看幾眼,原本就善談的王維平,喜歡跟顧客講解風箏的起源和制作過程,不經意間當起了民俗文化的傳承者。
久而久之,她也成了這一帶的名人。附近學校邀請她走進校園民俗課堂,為孩子們講解風箏起源、制作工藝、風箏圖案畫法。“這些孩子聽得很認真,畫得特別開心,看到他們,想起了我的童年,也找到了畫風箏的另一層意義。”王維平意味深長地說道。
此外,在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煙草專賣局(營銷部)市場經理付懷遠的建議下,王維平經常在百貨商店內開設風箏圖案繪制小課堂,帶領賦閑在家的婦人畫風箏,為風箏制作廠解決用工難題,也為百貨商店集聚人氣。她還嘗試利用線上平臺,開展非遺文化直播課,分享非遺文化的精髓和技藝,努力讓更多的人了解和關注非遺文化。
圖為市場經理付懷遠(右)幫助王維平開展線上直播
“畫風箏已經成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長時間不畫就感覺心里空落落的!”如今,印刷工藝越來越發達,風箏的品種也越來越多,絲絹、尼龍布、塑料膜等材質的風箏紛紛飛上天。但王維平認為,只有一筆一筆畫出來的傳統風箏才是有靈魂的風箏。
王維平不僅是一位手工藝人,更是民俗文化的傳承者。她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創作,將傳統的民間藝術煥發出新的生機,讓人們重新認識和珍視民俗文化。她的故事是一個時代的見證;她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激勵著后人不斷前行;她用實際行動傳承著民俗文化的火種。
圖為王維平手繪的蝴蝶風箏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