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視點”記者近日調查,自2018年以來國家發布了多個保護未成年人免受電子煙侵害的禁令,但仍有商家變換招數“圍獵”青少年:不少商家把電子煙偽裝成時尚玩具來銷售,淡化“煙”的屬性;電商、社交平臺更換關鍵詞可搜索,無需身份證信息仍可購買。
關于電子煙有害性的爭議正在縮小,或者說已經達成共識。5月26日,國家衛健委發布《中國吸煙危害健康報告2020》,公布了“各種口味/品牌電子煙均具有細胞毒性”的結論。媒體調查顯示,15歲至24歲青少年已成為電子煙消費主力。這些結果讓電子煙監管更具科學基礎,同時也提示需要升級加碼――未成年人受電子煙影響不容小覷。
讓電子煙遠離校園,實體店的監管是第一步。通過相關職能部門的突擊檢查、常態化巡查以及長效監管,校園周邊售賣電子煙行為已經可控,特別是在檢察機關普法宣講和公益訴訟監督下,市場監管、煙草等部門的電子煙治理行動更加積極有效,形成政府、檢察、學校和家庭監管合力。
看得見的購買渠道被清晰地堵住,但危害卻始終在暗流涌動。調查顯示,青少年接觸電子煙越來越多,網絡平臺也出現越禁越多的局面。實際上,近幾年針對保護未成年人遠離電子煙,國家已經出臺多項規定。2018年8月,《關于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電子煙的通告》發布;2019年11月,國家煙草專賣局、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于進一步保護未成年人免受電子煙侵害的通告》,敦促電子煙生產、銷售企業或個人關閉網絡銷售渠道、撤回廣告等。同時,一些地市還將電子煙列為“煙草專賣品”納入禁煙管理行列。
但多重禁令下,網絡禁售依舊難控。一是電商平臺上賣家將“躲貓貓”招數玩轉得更隱蔽、更順手,“電子煙”作為關鍵詞被屏蔽,但是搜索一些不知名品牌或淡化“煙”本質的詞匯,仍然可以得到想要結果。賣家“雞賊”,平臺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無疑為未成年人購買電子煙提供了“暗道”。二是轉戰社交平臺的現象也越發突出,銷售模式變為私下一對一溝通,快遞交易,或者轉戰二手交易平臺。網售最關鍵就是快遞不受限,讓電子煙流通更加隱蔽,而這恰好是監管空白區。只要稍作留意,未成年人仍然能輕而易舉代購到電子煙,且無從查起,身份證查驗年齡的規定也自然淪為空文。
6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訂未成年人保護法,首次將“未成年人禁煙”納入其中,并將電子煙包含在內。態度是堅決的,但監管卻存在不小的死角――懲罰性措施的無力,執行禁售令動力的不足,以及最容易忽視的電子煙快遞自由無障礙,這些監管過程中的薄弱項都需要切實解決,“網上無煙”之路仍然任重道遠。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