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人大常委會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規,其中包括《北京市控制吸煙條例》。新版條例再次明確,幼兒園、中小學校等以未成年人為主要活動人群的場所,對社會開放的文物保護單位,體育場、健身場的比賽區和坐席區,以及婦幼保健機構、兒童醫院的室外區域也禁止吸煙。然而,記者在走訪中發現,這些區域仍有人在吞云吐霧。(10月13日《北京晚報》)
《北京市控制吸煙條例》施行六年有余,公共場所、工作場所的室內區域以及公共交通工具內禁止吸煙已深入人心,但一些室外禁煙區常被人們忽視。事實上,北京“禁煙令”并不僅限于室內區域,還包括多個室外區域。條例明確規定,幼兒園、中小學校、少年宮、兒童福利機構等以未成年人為主要活動人群的場所,對社會開放的文物保護單位,體育場、健身場的比賽區和坐席區,婦幼保健機構、兒童醫院的室外區域禁止吸煙。這就意味著,不僅在室內公共場所吸煙,就算在校門口等室外區域吸煙,也都屬于違法。
吸煙對人類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其中,二手煙對被動吸煙者的危害一點不比主動吸煙者輕,特別是對少年兒童的危害更為嚴重。調查顯示,在我國被動吸煙的主要受害者是婦女和兒童。但不容忽視的是,包括在幼兒園、中小學校、婦幼保健機構、兒童醫院等室外區域,吸煙的人并不少見。一些吸煙者之所以無視規定,在室外禁煙區域吸煙,從根本上說還是法治觀念淡薄,以為只要在室外吸煙就沒有問題;而室外禁煙區域往往是控煙的難點,有的甚至沒有設置明顯的禁煙標志,加之外在監督不力,執法力量配置不足,使得這些區域處在禁煙的“模糊地帶”,成為控煙“法外之地”。
北京新版條例重申有關室外區域禁煙,對于保護公眾的身體健康,特別是未成年人和孕婦等群體意義重大,也體現了將禁煙“最嚴”態勢延續下去的決心。但如何有效引導人們遵守法規,還需下更大功夫。一方面,要通過多種渠道加大宣傳力度,讓全體公民認清吸煙的危害及相關法律規定,充分知曉幼兒園、中小學校等室外區域也屬于禁煙范圍,進一步增強全民健康意識和守法意識。另一方面,要加強全民監督網絡體系建設,引導每個機構、每個單位、每個人加入到控煙行動中,實現人人參與、全民共治,讓在禁煙區域的吸煙者“人人喊打”。對吸煙者來說,禁煙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外在監督的力度。
同時,加大執法力度,提高違法成本,尤其要充分利用技術手段解決“執行難”問題。比如,利用機器人進行巡視,一旦發現吸煙者,就上前告誡這里是禁煙區;在禁煙區安裝攝像頭,留存相關證據,必要時也可考慮納入失信記錄,從而起到警示作用。通過多措并舉,從根本上改變室外禁煙區處在控煙“模糊地帶”“法外之地”的窘境。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