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我國吸煙率長期居高不下、戒煙服務進展緩慢問題,12月19日,北京市控煙協會聯合相關領域知名專家發布《建立醫學戒煙服務體系倡議書》,呼吁將戒煙服務納入醫療服務和保障體系,強化住院患者和基層門診的戒煙干預,加強基層戒煙醫療服務能力建設,在有條件的地區探索將戒煙服務納入醫保。
煙草使用已成為我國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根據國家衛健委最新發布的《中國吸煙危害健康報告2020》,吸煙可導致肺癌、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缺血性心臟病、腦卒中等多種疾病,并產生沉重的疾病負擔和經濟負擔。
2019年,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印發《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提出“到2022年要將15歲以上人群吸煙率降至24.5%,到2030年降至20%”的目標。北京市控煙協會表示,要實現該目標需要更強有力的控煙行動,其中提供科學的、可及的戒煙干預是重要措施之一。
我國吸煙者具有戒煙意愿低、戒煙率低和自主戒煙率高、復吸率高等特點。數據顯示,我國成人吸煙者中有87.6%的人沒有獲得過戒煙幫助,戒煙時未使用任何方法的比例高達90.1%。目前,我國開展過醫學戒煙門診服務的醫療機構不到800家,絕大多數醫院的住院臨床路徑沒有戒煙干預內容。此外,醫院戒煙藥物配備不足、醫院戒煙服務提供激勵不合理、社區衛生服務尚未將標準戒煙干預納入慢病管理等也是造成戒煙服務可及性低的主要原因。
倡議書提出,科學研究證明,醫學戒煙可以減輕戒煙者痛苦并提高戒斷率,是挽救生命最經濟最有效的干預措施。臨床戒煙對慢病控制和治療的效果顯著。為此,建立覆蓋全國的醫學戒煙服務系統具有現實意義。
倡議書呼吁,要堅持預防為主、關口前移的工作方針,努力探索將戒煙干預盡快納入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實施策略和路徑,研究醫學戒煙的有效方法,提供醫學戒煙服務產品,提高戒煙服務覆蓋面,改善慢病防治效果,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倡議書明確了四點建議:
一是完善國家醫學戒煙服務系統建設,將戒煙納入醫療服務和保障體系中,補充慢病常規治療臨床路徑,將戒煙干預納入慢病患者的診療規范,確保公眾能夠獲得高質量的戒煙服務;將煙草依賴列入門診與出入院診斷,問詢檢測并記錄患者吸煙情況,作為病歷審核內容。強化行為干預聯合戒煙藥物治療,提高慢病臨床療效;對難以戒煙的患者采用保守治療原則。
二是完善社區衛生全科醫學臨床診療規范,增加慢病常規治療中尼古丁依賴診斷和戒煙干預內容;加強基層戒煙醫療服務能力建設;將“煙草危害和指導患者戒煙的知識與技能培訓”落實到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并將其列入職稱考核內容;鼓勵家庭醫生主動提供戒煙健康教育服務。
三是建立戒煙藥物進入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綠色通道,完善互聯網藥店戒煙藥物配送流程,促進合理用藥,提高患者獲得戒煙藥物的可及性。
四是建議在有條件的地區探索將戒煙服務納入醫保的途徑和方法;按照新增醫療服務價格進入申報流程,促進醫學戒煙技術創新發展和臨床應用。醫學戒煙干預服務嘗試列入個人賬號支付和家庭“共濟支付”范圍,有利于家庭集體監督吸煙者戒煙;統籌醫保基金和公共衛生服務資金使用,發揮商業保險基金的作用;體現以人民健康為中心、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發揮政府公共資金戰略購買作用;實現醫療機構參與,用合理的補償機制,調動醫院醫務人員主動提供戒煙服務的積極性。
倡議發起單位及專家
胡大一,中國控煙協會會長、中國心臟聯盟主席
王擁軍 北京天壇醫院院長、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副主任
童朝暉,北京朝陽醫院副院長、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
支修益,中國控煙協會副會長、中國胸外科肺癌聯盟主席
遲春花,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會長、北大醫院全科醫學部主任
杜雪平,中國醫師協會全科醫師分會會長、衛生部全科醫師培訓中心副主任
崔小波,首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北京市控制吸煙協會秘書長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