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和林語堂這兩個人相似之處太多,若要細加比較研究,每一點都非長篇大論不可。這里拿來比較的只是他們生活中的一個細節,即作為曾經的吸煙者,他們對吸煙與戒煙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態度。
梁林二位開始吸煙的時代,紙煙已漸漸統一“煙壇”。他們都留過洋,帶些洋派,所以煙斗、雪茄都是領略過的。但是到了二十世紀中葉,也就是二位先生都先后實行戒煙之際,吸煙對健康的嚴重危害,已經不斷為科學界披露。
林先生的戒煙是失敗的。他大約戒了三個星期就“悔悟前非”了,反過來稱自己的戒煙是“昏迷”,是“懦弱”,甚至是一種“下流的念頭”。二十天中的這種反復,若以現代認知來說,煙草中尼古丁的致癮性,會使吸煙者難以擺脫對煙草的依賴。吸煙者的復吸,并非一定關系于意志力的強弱或人品,尤其是林先生吸煙的友人們“吞云吐霧”的誘惑,使他“嗒然若有所失”,終于又重操“舊業”,此后再也不曾戒煙。
作為煙草依賴患者,戒而復吸,就應當找醫生咨詢,尋求戒煙幫助。然而林先生的為人,是不肯這樣做的。他不會承認自己的失敗,更不屑于尋求幫助。他主張以自我為中心,是個我行我素的人。當初他立意戒煙,大概覺悟于吸煙的危害,并覺得戒煙不難;等到熬不過煙癮時,他又替自己找一番說辭,把復吸說成是自己“新的覺悟與復歸”。
為了證明這新的復歸的合理性,他故意找出一些不成理由的理由強為之辭。他說,“試問讀稼軒之詞、摩詰之詩而不吸煙,可乎?不可乎?”又說,“誰都知道,作文者必精力美滿,意到神飛,胸襟豁達,鋒發韻流,方有好文出現,讀書亦必能會神會意,胸中了無窒礙,神游其間,方算是讀。此種心境不吸煙豈可辦到?”這樣的強詞奪理,頗令人發噱,就像一個頑童東拉西扯地找出些不成理由的“理由”,為自己“碎了花瓶”辯護。試想,唐宋之世是并無煙草的,但當摩詰吟詩、稼軒填詞之際,難道不曾意到神飛,鋒發韻流?莊周、司馬遷之文,屈原、宋玉之賦,李白、杜甫之詩,東坡、稼軒之詞,王實甫、馬致遠之曲,哪一樣是靠著吸煙寫出來的?寫尚無須,何況乎讀!但是,林先生偏偏就這樣為他的復吸辯護。你要真以為吸煙同寫作、閱讀有如此重大關系,不免上當。
梁先生的為人,似乎更拘謹、認真,不像林先生更多受老莊的影響,就像林的文章天馬行空、恣肆不拘,而梁的文章細密嚴謹、流暢委婉一樣,雖然他們都欣賞幽默。
梁先生一生只戒過一次煙,從此再未吸過。他并非煙癮不大,當其戒煙之時,已有幾十年吸煙的歷史,吸煙量已從一日一包進而兩包,再進而一聽——五十支,煙癮可謂大矣。但是,他沒有選“黃道吉日”,也沒有“諏訪室人”,只是悶聲不響,一股腦兒把剩余的紙煙丟在垃圾堆里,煙嘴、煙斗、煙包、打火機則分贈別人。后來也曾因煙癮而六神無主、手足失措,但終于沒有再吸,一次成功。
一切愛惜自己同時也愛惜家人、愛惜他人生命的朋友,在戒煙問題上當棄林而取梁。
編后:
林語堂和梁實秋,同為“閑適派”散文的代表大家,他們的作品,在蘊含中西文化意蘊、接受明清小品文影響方面有很多相似之處,但由于美學思想的不同,他們在作品題材、文體筆調、語言風格上又呈現出不同的風貌。
林語堂曾自豪地說:“我的最長處就是對外國人講中國文化,而對中國人講外國文化”,的確,作為一個從小學到大學都在教會學校讀書、廣泛接觸外國傳教士、大量閱讀西方科學書籍的文人,他對西方文化可謂了如指掌。晚年他編撰漢英詞典,足可說明他的文化底蘊有多深。當然,對西方文化的熟悉,并不意味著對中國文化的數典忘祖。他在清華大學期間大量涉足中國古書、從《唐詩》、《紅樓夢》到《人間詞話》,甚至名不見經傳的雜著,彌補了他在中國文化方面的不足。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林語堂是最先把“幽默”翻譯過來的,并于30年代加以提倡。在他的帶動下,“幽默小品”以上海為中心,向全國輻射開去,1933年文壇被冠以“幽默年”。誠如魯迅先生所言,“轟的一聲,天下無不幽默。
與林語堂的自信不同,梁實秋表示:“我向不侈談中西文化,更不敢妄加比較。”他這一表白其實非常“謙虛”,因為洋洋30萬字的《雅舍小品》,143篇散文精品,不可能脫離中國堅實的文化底蘊,不可能不以西洋文化做比照。梁實秋散文的幽默境界,在現代散文中也是首屈一指的,他的幽默多以學者手筆出之,文中經常穿插著中外文化史上趣味的軼事、掌故、俚語、人物。宏富的學識和非凡的記憶,使梁實秋的幽默帶著很濃的書卷氣。因為從小受到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以及留美期間西方白壁德新人文主義的影響,使得梁實秋崇尚“節制的力量”。而“所謂節制的力量”在他那里則表現為對理性的天然偏愛,“就是以理性駕馭情感,以理性節制想象”。又因為出身和成長的經歷,梁實秋的文字里看不到時代的悲苦與艱辛,而是更多地充滿了資產階級小布爾喬亞的情節。比起林語堂來,梁實秋的文字語言則更通俗,更圓潤,深得傳統文學精髓。
林語堂和梁實秋,曾經一度在大陸文壇寂寞無聲,前者因為提倡“幽默”“閑適”而被主流文學拒之門外,后者因為“抗戰無關論”而被扣以“反動文人”的帽子。撥開歷史的塵煙,單從文字的角度,我們發現他們其實均有自己的可愛之處,所謂文品如人品,他們對待吸煙與戒煙的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他們對待人生和生活的態度。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