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這樣一則新聞引起了筆者的注意:
當地時間3月15日,丹麥公布了一項旨在確保該國民眾后代遠離煙草的計劃,并正在考慮禁止向2010年以后出生的人出售香煙和其他含尼古丁產品。
據丹麥《本地新聞》網站(The Local Denmark)3月15日報道,根據丹麥現行法律,人們必須年滿18歲才能購買香煙或電子煙,但丹麥政府正考慮在未來逐步提高這一年齡限制,以阻止任何2010年之后出生的人吸食煙草和其他尼古丁產品。目前,丹麥政府正考慮是否要將該提案納入即將出臺的衛生部門政治改革方案之中。
“我們希望所有2010年及以后出生的人都不要養成吸煙或使用含尼古丁產品的習慣。”丹麥衛生部長霍伊尼克(Magnus Heunicke)在新聞發布會上說,“若有必要,我們準備通過逐步提高年齡限制來禁止向這一代人銷售(這些產品)。”
丹麥國家公共衛生研究所所長格倫柏克(Morten Grnbk)則指出,這項法律將使丹麥在全球煙草預防方面處于領先地位。他說,“吸煙的壞處極多,因此我們的官員有必要盡量確保在未來無人吸煙。”
雖然這只是一項計劃,但是我們可以探討一下,嚴格的控煙措施比如完全禁止出售香煙,真的有效嗎?在多大程度上有效?
其實,在國外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實施了嚴格的禁煙策略,但嚴格的控煙措施與控煙效果之間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比如馬里蘭于2000 年宣布公共場所全面禁煙,包括人行道、公共草坪和公園。但是這項法令因很多公眾反對和兩項法庭否定意見很快被撤銷。
再來看一個嚴格控煙的國家——不丹。不丹多年來一直被視為控煙的典范。2004年,不丹禁止銷售所有煙草產品。控煙活動人士為此激動不已。
時間過去了18年,不丹從2020年起暫時取消煙草禁煙令,此后不丹國民大會通過了《2021煙草控制(修訂)法案》和《2021不丹稅收法案》,解除了禁令,合法化了煙草和煙草制品的銷售、購買、持有、分銷和運輸,這標志著這個國家的煙草控制禁令正式失敗。
世衛組織駐不丹代表Rui Paulo de Jesus坦然承認:“2000年初開設禁止銷售煙草制品,但國內的需求一直存在,導致非法市場不斷擴張。不幸的是,研究表明不丹年輕人是煙草產品非法貿易不斷增長的中心。”
還有世界上第一個實施煙草樸素包裝的國家澳大利業。多年來,澳大利業的合法煙草價格不斷上升,澳洲已成為全球黑市煙草交易商的頭號目標市場,僅2021年澳洲邊防局就查獲了878.8噸未申報的散裝煙葉和7.127億支未經申報的香煙,這些非法煙草的總量超過1377噸,相當于7.5架波音747飛機的重量。
歸根結底,控煙政策不能從單一的道德指向出發,歧視煙民或者剝奪煙民的權利,需立足于主體間的關系,分析主體間可能發生沖突的利益訴求。
比如煙民的社會經濟地位、收入水平、受教育水平等;煙民在什么情況下選擇吸煙,充分考慮到煙民習慣,每個煙民抽煙的目的不同,有人為了交際、有人為了緩解焦慮、有人抽煙提神;控煙政策對特定人群的影響,例如提高煙草稅收對低收入煙民的影響,控煙宣傳對民眾主動戒煙的影響等等。
所以,對于煙草的“管”與“控”,還是應該寬嚴適度,既要目標明確,也要面對現實,才能穩步前進。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