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尤其是德國、英國、荷蘭這些國家住時間長了后,你會發現,雖然上述地區禁煙令非常嚴格,煙草價格也非常高,但女煙民的數量卻相當龐大,上至顫顫巍巍的老太太,下到發育中的女學生,甚至某些身懷六甲的孕婦,香煙對他們來說,可算得上是“真愛”,只要到了能吸煙的露天場所,就馬上開始銷魂的吞云吐霧。
比如,當年我的一個女同事薩莉,每到大課間時,她就會哼哼著說“O,My Tea time!”然后就不知道去哪了........只感覺她回來以后,精神頭比之前足了很多。起初的時候,我還真以為她去喝茶提神了,還琢磨著,這茶見效挺快啊,跟嗑藥似的。
直到有一次,我在一個及其隱蔽的旮旯,發現了薩利和她的“a cap of tea”,原來她老人家正同兩個“小伙伴”偷偷地享受著尼古丁帶來的“愉悅”.......
這么看,要說歐洲人逐年走低的出生率,應該也離不開女煙民們不給力的卵子活力與質量吧。
那么,為何在吸煙有害健康的觀念早就深入人心,煙草價格昂貴的歐洲(同等質量下,德國的香煙價至少比中國貴了五倍),卻存在著數量龐大的煙民?
而且,歐洲煙民的性比例,男女基本是五五開。
要把這些“女煙民”的源頭說清楚,還得先回到一百多年前。
在19世紀末,能夠批量生產卷煙的工業化流水線投入使用之前,煙草屬于一種供不應求的“輕奢”產品。可是,當一臺機器一分鐘就能生產出200支香煙的時候,煙草儼然又成了買方市場。
顯然,要想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那就得讓更多的人愛上抽煙,離不開它。
更何況,當年的人們遠遠沒認識到吸煙的巨大危害,反而因為其曾經扮演的“輕奢品”的角色,還能給人一種叼根煙顯得特別有“范兒”的感覺。
甚至,連醫生、科學家這些權威人士,都被煙草商們拿來背書。
1930年代的煙草廣告
這時候,人們普遍感覺,煙草這玩意能驅散疲勞,提神又醒腦,還能抑制食欲,所謂的“有害健康”倒是不明顯——在抗生素尚未普及的年代,一場感冒就能奪走你的小命,很多人往往活不到肺癌的那個階段,就在別的方面掛掉了。
當然,女性這個龐大的消費市場,煙草商們自然也不容錯過。
在20世紀之前,抽煙是男人的專屬,而吸煙的女子則總被認為“生活不檢點”,跟色情行業有關。
到了一戰時期,情況迅速出現反轉。戰時動員讓大量女性不僅可以從事傳統的男性職業,還剪短了長裙,甚至穿上了褲子,這些新興的“職業女性們”開始嘗試把頭發剪短發、吸煙,追求跟男人形象有關的一切。
此時,吸煙和剪短發、穿褲子一樣,成了“時代潮女”們挑戰社會規范、爭取男女平等權利的一種方式。
1920年代初,女權游行中的瀟灑抽煙女子——表達對男權思想的抗議
敏銳地察覺到這種心理后,煙草大佬們開始非常“貼心”地支持“女權運動”,不斷把“女性解放”的概念植入到煙草廣告之中,成功“掛靠”了“男女平等”的進步思想。
在那段歲月中,煙草公司把女性專用的煙草稱為“自由火炬”——女性能從容自用的抽煙,就意味著女性自由了、不再受到性別枷鎖的桎梏了。
妝容精致,一身名牌,裹著皮草的吸煙女士,是當年西方女性們最想成為的樣子
到了二戰時代,香煙的需求量進一步激增,甚至成了歐美各國軍隊的重要特殊補給,一種“靈魂式”的需求。
其中,財大氣粗的美軍對香煙的供應從不吝嗇,基本是管夠的。在一些影視劇里,我們也經常能看到類似的情節——德軍在打死美軍后,會仔細地翻找美軍的衣服口袋,拿出一包煙,叼起來點上火,然后欣慰的笑了.....
德國那邊呢,雖說希特勒自己不抽煙,還總跟身邊人宣傳“吸煙有害健康”,但并能不阻止德軍士兵的這個“癮”。根據規定,每個德軍士兵每天可以有6根香煙或是2根雪茄的補給,待遇還是可以的。只不過到了后期,德國的交通線被封,所謂的“煙草”補給無法兌現,就出現了前面描述中的場景。
而蘇軍呢,中下層官兵主要是自行DIY煙草。蘇軍每周能從組織上領到20克煙絲和相應的卷煙紙(配方的煙紙很多是美國援助的),拿材料自行卷制。如果紙不夠,他們就直接用書籍、報紙作為卷煙的材料,照樣抽得很銷魂。
蘇軍給德軍戰俘發香煙,看到有煙抽,“高貴的”日耳曼戰士的馬上拜倒在了曾經的鄙視對象——斯拉夫人腳下
前線尚且如此,后方頂起半邊天的女性們,更是在抽煙方面“巾幗不讓須眉”。
此時,吸煙已經成了職業婦女的標配,辛勤工作后,點上支煙犒勞自己,消除疲勞、釋放壓力,就是她們的日常。
而且,在影視和文學作品中,香煙也總同富有魅力的女性形象們聯系在一起——老電影中,獨立、成熟、充滿魅力的女性,哪個不夾著支煙?
而且,給女神敬煙、點煙,還是男性表達愛慕的一種相對“得體”的途徑。
二戰電影《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劇照
二戰后,女性香煙市場被做得愈發專業,涌現出了大量創新產品,打著少尼古丁、低焦油、含薄荷醇等“特色”,不斷刺激著女性的購買欲。
沒成想,進入六七十年代后,吸煙的巨大危害在全球逐漸普及,歐美各國也開始對煙草征收更高的稅額,甚至以公益廣告的形式,強行在香煙包裝上印刷健康警示圖片,諸如病變肺部、癌變口腔及其他病變征狀。比如下圖,是澳大利、英國和德國的香煙包裝,看起來都說得上驚悚了。
顯然,再怎么爽,怎么炫酷,人終究還是怕死的。從這時起,煙民們的數量開始走低。下圖是美國煙民們平均消耗的煙草數量曲線,可以發現,1960年代中期是個分水嶺。同期的歐洲,情況也是類似。
比如美劇《廣告狂人》第一季開頭,講的就是這個時代因為“吸煙致癌”常識被科普,廣告公司絞盡腦汁研究如何給自己的大客戶——煙草公司推銷這種“致癌物質”的案例。
《廣告狂熱》中幾乎美國角色都抽煙,這其實就是當年中產階級們的真實生活狀態
然而,即便相對半個多世紀前,無論是美國還是歐洲,煙民們確實克制了不少,但他們的規模和“癮”,依舊不容忽視,尤其是女煙民們,各個都拿得出自己非得要吸煙的理由。
比如,為了保持身體苗條。
這個從20世紀初,就屬于香煙廣告忽悠女性客戶的一大買點
像下圖,是幸運牌香煙在這一階段的廣告語——要幸運而不要糖果(Reach for a Lucky Instead of a Sweet)。
甚至在早前的時尚雜志里,也充斥著勸說女性多抽煙、少吃飯的“健美常識”。無論是全職主婦還是職業女性,社交活動時,都會需隨身攜帶香煙和精美的打火機。
比如長期過西式生活的宋美齡,從年輕時起,就形成了大量吸煙的習慣,以保持苗條身材來穿那些昂貴的漂亮旗袍。
當然,有時候,吸煙的女性確實不容易發胖,因為煙草會抑制食欲。
一生保持”紙片人“狀態的可可·香奈兒,經典形象就是嘴里叼根煙,下吧微揚,眼神迷離
只是,如果不改變飲食搭配、堅持有規律的運動,所謂的“苗條”,最終還得拿你的健康和“陽壽”來交換。
畢竟,宋美齡那樣的醫療保健條件,可不是一般人有能力享受到的。
此外,緩解疲勞和釋放壓力,也屬于現代歐洲女煙民們主要理由。
就拿英格蘭來說,英格蘭北部女性抽煙人數遠遠超過南部,而南部的經濟狀況和就業機會則要明顯優于北部。
因為窮,女人們用香煙來回避生活壓力,但吸煙又要花費更多的金錢,同時導致身體變差,然后更窮....妥妥的一個惡性循環。
當今的大多數國家都對煙草行業進行了嚴格監管,歐洲國家自然也不例外,甚至做得更規范、更嚴格。
但即便香煙包裝上印刷著觸目驚心的廣告和警示語,價格也相當昂貴,但依舊擱不住各個年齡段女性對其的“真愛”。
早前,為了營銷,煙草商們打著“女權”和“時尚”干過的那些事兒,影響實在太過深遠,如同一枚爆炸后的核彈,輻射持續百年,影響至今。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