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底,北京大學社會化媒體研究中心發布的《2022年健康中國控煙行動與傳播圖景》研究報告介紹說,自健康中國控煙行動實施以來,中國的控煙行動已經取得初步成效,實現了“四提高”和“一降低”:無煙環境保護人口數量快速提高;控煙立法覆蓋人群比例顯著提高;戒煙服務便捷性明顯提高;全社會關注控煙的氛圍明顯提高;人群吸煙率降低。
報告也顯示,雖然中國總吸煙率持續下降,但降幅低,總體仍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健康中國無煙立法進行時”實時地圖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全面無煙法規保護人口比例是15.97%,相較2022年達到30%的目標剛剛過半。
2019年7月9日由國務院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印發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中明確指出,中國控煙行動的目標是,到2022年和2030年,全面無煙法規保護的人口比例分別達到30%及以上和80%及以上。對此,控煙人士認為,作為全世界卷煙產量最高、煙民最多的一個國家,中國的控煙行動仍然需要社會各界的長效支持、長足投入和長久努力。
總體來看,2022年,中國的控煙工作在以下幾個方面很有作為——
一、對電子煙的管控納入正軌
據監測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約有1000萬~1600萬電子煙使用者,面對包括電子煙在內新型煙草制品挑戰,我國也在不斷完善監管政策。2022年,隨著《電子煙強制性國家標準》的正式實施,電子煙長期的模糊身份得到了明確歸屬,國家煙草專賣局對電子煙的管控正在參照傳統卷煙的管控標準,逐步規范化、法治化,電子煙“野蠻生長”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電子煙》國家標準于2022年4月8日正式發布,于2022年10月1日正式實施,所有水果味電子煙全部下架,全國統一電子煙交易管理平臺只提供國標煙草口味電子煙和具有兒童鎖的煙具。之后,國家煙草專賣局又出臺了電子煙寄遞限量新規,10月25日,財政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三部門又聯合發布了關于對電子煙征收消費稅的公告,將電子煙納入消費稅征收范圍。一系列政策的相繼出臺,意味著無論在控煙方面還是在產業發展方面,電子煙都會逐步取得跟傳統煙草類似的“待遇”。
將電子煙與傳統卷煙一樣納入控煙范圍,禁煙的地方就禁電子煙,已成為社會共識。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上海、河南、廣西、深圳、杭州等近20個地區都把電子煙納入到了公共場所禁煙范圍,隨著監管措施的不斷完善,后續還會有越來越多的城市將電子煙納入控煙法規。
二、努力為未成年人創建“無煙環境”
營造良好的無煙環境是降低未成年人吸煙率、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屏障,亦是實現國家整體控煙目標、推行健康中國戰略的關鍵環節。近年來,國家與地方層面出臺了諸多與未成年人控煙相關的政策與立法,推動了未成年人控煙工作的極大進展。
自新版《未成年人保護法》實施以來,中國煙草行業積極構建“多方參與、信息互通、齊抓共管”的未成年人涉煙綜合治理和嚴格監管的工作格局,堅決構筑保護未成年人免受卷煙侵害的堅固防線。 各地煙草專賣局都分別向轄區煙草經營戶發放了未成年人保護法、煙草專賣法等宣傳手冊,提升經營戶對法律法規的認識和理解,并督促經營戶在醒目位置粘貼“禁止中小學生吸煙”“禁止向未成年人售煙”等提示標語。此外,各地煙草專賣局還加大了檢查力度,確保學校、幼兒園周邊沒有煙草銷售網點,同時,對售煙給未成年人的行為“零容忍”,給予相應的處罰。
無煙校園是建設未成年人無煙環境的重要保障。很多無煙學校都在校園內設置了明顯的禁止吸煙的標識,嚴禁任何人在校園內吸煙。同時無煙學校建設還要求:建立學校控煙制度、開展無煙環境建設、開展控煙宣傳教育、加強控煙監督檢查、學校區域禁止吸煙、禁止銷售煙草制品、無煙草廣告、無煙草贊助等。
未成年人控煙工作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依然面臨較為嚴峻的形勢。無煙環境的創設還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多方合力。
三、呼吁繼續提高煙草稅的聲音進一步擴大
提高煙草稅被認為是最有效和最具成本效益的一項措施。在2022年召開的一些控煙工作會議上,一些專家和教授不斷提及通過提稅來達到控煙的目的。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教授、世衛組織煙草控制與經濟政策合作中心主任鄭榕在不同場合都提到,根據模型推算,如果僅僅依賴非價格的措施,那么到2030年,我國到成人吸煙率最低可降至22.15%,無法達到將成人吸煙率低于20%的目標。她說:"這意味著,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要采用稅收和價格的措施。"鄭榕說,假設其他非價格措施按照世衛要求,達到中等水平情況下,到2030年,煙草價格大概要達到平均每包59塊錢的水平,才能夠實現2030年的控煙目標。而目前,我國平均煙價大約是18塊錢。
有專家認為,當前我國控煙工作存在兩大“戰場”,一個關于傳統卷煙,一個關于電子煙。針對傳統卷煙危害,通過煙盒包裝警示、公共場所立法禁煙等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控煙效果;針對電子煙消費,通過“禁甜”、征收消費稅、將電子煙納入公共場所禁煙范圍等,也初步看到了效果——比如有跡象表明有相當一部分煙民決定放棄電子煙,正是這種效果的直接體現。
針對2022年的控煙熱點,還有兩個現象需要引起重視——
一是控煙的絕對化、極端化、擴大化的傾向越來越明顯。
先是5月份,山東省德州市多家臨街商鋪的招牌上出現了凡是有“煙”“酒”二字的招牌,都被人遮擋起來的怪現象,工作人員回應媒體采訪時稱,“遮煙擋酒”是為了正在進行的文明城市創建工作。這意味著“煙”“酒”二字似乎已被劃為“不文明”的范疇了;再是9月中旬,中航鋰電(廈門)科技有限公司在廁所隔間裝監控的消息火遍網絡,該公司回應稱,廁所裝攝像頭是為了監控員工吸煙。此事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關注與爭議,正是因為涉事公司以工作之名,毫無界限地侵犯著員工的隱私空間。
除此之處,還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就是不可忽視一些所謂民間組織在參與控煙工作時所呈現出來的熱情與能量,大多數是積極的,但也有的組織目的并不單純,他們熱衷于通過各種渠道推銷極端的控煙理念,激化社會矛盾,抹黑中國煙草行業,對正常的控煙工作形成了干擾。
二是控煙工作一定要建立在客觀科學的煙害研究基礎之上。
控煙宣傳內容單一,集中在吸煙有百害而無一利方面,幾乎是“萬病之源”,關于戒煙的建議也主要集中在去戒煙門診,服用戒煙藥物這一點上。除了“吸煙有害健康”之外,其它煙草方面的科學探討是不被允許的。但吸煙會造成多么多疾病有沒有切實可信的研究數據和研究成果來支撐?戒煙藥有沒有副作用,副作用體現在哪些方面?關于戒煙藥的副作用在國際社會上其實早已倍受質疑,歐盟已經把戒煙藥給禁了,尼古丁是生理副作用最小的抗抑郁的精神藥品。但是迄今為止,國內在對戒煙藥的宣傳中,對其本身所存在的危害和副作用幾乎沒有相關研究和報道。
無論是對煙害的研究還是控煙的宣傳,都應該建立在實事求是的客觀基礎之上。控煙工作也應該是理性的,和諧的,要在各方利益之間尋找平衡,才能促進社會的整體發展與進步。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