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哈爾濱市防止二手煙草煙霧危害條例》正式生效之后,十余年來,包括北京、上海等全國各大城市紛紛出臺控煙法律法規,至今,全國已有24個城市符合全面無煙立法要求。為進一步了解十年來無煙環境的政策制定趨勢、媒體報道特點、社會認知變化,復旦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控煙研究中心團隊梳理出一份研究報告,報告認為,總體來看,控煙十年來,我國室內公共場所吸煙行為明顯減少,無煙的社會規范正在逐步形成。
公共場所禁止吸煙的范圍也包括電子煙。剛剛過去的2022年可以說是我國電子煙合規發展的關鍵之年。《電子煙管理辦法》、《電子煙》強制性國際、電子煙消費稅等相關政策和細則相繼出臺,開啟了電子煙合規發展的新時代。尤其是在保護未成年人免受煙草侵害和行業規范發展的要求下,自2022年10月1日起,我國政策法規明令禁止銷售除煙草口味外的調味電子煙和可自行添加霧化物的電子煙。這些規范旨在把電子煙納入煙草管理范圍進行監管,更好地保護消費者特別是未成年人的權益。
然而,水果味禁令實施3個多月以來,一些外形更加可愛好玩兒的“奶茶杯”、“可樂罐”等“三無”電子煙迅速在年輕人群體中風靡。經檢測,這些電子煙重金屬超標,添加劑最高超80倍。在強監管態勢下,“三無”電子煙為何還能暗中流通。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其交易具有隱蔽性,給監管帶來了很大挑戰;另一方面,還在于違法成本過低。首先,“三無”電子煙在研發、稅收、人工等方面,成本遠低于國標電子煙,所以價格低廉、利潤空間大。這類“三無”電子煙多是小作坊式經營,資金、技術投入低,并且藏于暗處,相關部門打擊難度較大。總體來看,“三無”電子煙的泛濫,既是涉及市場秩序的監管問題,也是涉及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公共衛生問題,整治“三無”電子煙還需社會各方共同努力。
1月份,濟南控煙立法草案的二審情況也受到關注。有媒體報道,原本計劃在2022年下半年進行的《濟南市公共場所控制吸煙條例(草案)》第二次審議一再推遲,直到2022年12月的市人大常委會均沒有相關議程安排。2023年,濟南市控煙條例是否會提請二審,條例草案是否還能堅持室內全面無煙的準則,目前依然無從得知。有控煙組織疑慮條例草案會在經濟利益和健康守護的權衡和博弈中難產。
國際方面,有媒體報道說,在2022年至2030年的預測期內,戒煙和尼古丁脫癮產品的全球市場預計將以15%的復合年增長率增長。促使戒煙和尼古丁脫癮行業擴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全世界越來越多的人試圖戒煙。
德國吸煙行為調查(DEBRA)一直在監測該國的煙草使用情況,他們發現,自2016年以來,德國14至17歲的吸煙者人數幾乎翻了一番,從2021的8.7%增至2022年的15.9%。DEBRA研究團隊負責人Daniel Kotz對《明鏡周刊》表示,這可能與新冠疫情引起的廣泛焦慮以及烏克蘭戰爭有關。
近些年來,世界各國都在加強煙草控制,隨著控煙的浪潮聲越來越大,以及控煙措施的越發嚴格,煙民似乎也飽受“歧視”,然而,在日本的神奈川縣秦野市,卻有一個規模龐大的“煙草歡樂節”慶典活動,數十萬人現場狂歡。該市的文化遺產和歷史擔當者大倉先生說,“希望借由慶典的機會,讓吸煙的人和不吸煙的人都能來博物館參觀,了解煙草的歷史,共同構建更加豐富多樣的社會。”
香煙不是毒品,吸煙雖然給人們的健康造成了困擾,卻也在一定程度上撫慰了他們的心靈,或許這才是真正的控煙之難。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