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聞坊》報道,近日家住新閘路1068弄的邸女士求助:她家隔壁鄰居是位老煙民,經常在公共樓道里抽煙,自己進出經常會被二手煙嗆到。為此,邸女士接連向有關部門反映,連居委、民警也曾上門做過工作,但是,這一現象始終未得到實質性改善。
在居民樓樓道內抽煙,是否違反上海控煙條例?
12月7日,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副主任、上海市控制吸煙協會副會長陳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根據《上海市公共場所控制吸煙條例》,室內公共場所、室內工作場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內禁煙(包括電子煙),并采用多部門監管模式,即各部門針對所轄不同場所負有各自的監管職責,同時明確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負責對其他公共場所、工作場所的控煙工作進行兜底監督執法。“這起案例中,可以明確的是,居民樓的公用樓道空間屬于室內公共場所。”陳德說。
上述報道中也提及,靜安區衛健委發布信息稱,自2017年修訂后的《上海市公共場所控制吸煙條例》實施以來,該區對居民樓道內個人吸煙的處罰幾乎為零。為何對個人吸煙處罰相比單位場所要少?對此,陳德說,主要原因還是吸煙是一個短暫行為,等執法監管部門接到投訴到達現場時,吸煙者早已離開。此外,居民樓道也不像其他室內公共場所,如餐廳、網吧、酒店等現場有場所工作人員在,如有發現吸煙者可以在第一時間進行勸阻。因此,僅寄希望于依靠最后一個環節的執法處罰來解決樓道控煙問題,從現階段來看確實存在不少難點,也很難取得較好成效。陳德同時表示,目前,針對有個人在居民樓樓道抽煙進行罰款的,目前全市也沒有先例。
而針對這一起發生在靜安的案例,陳德認為,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的樓道控煙問題經過鄰里之間的良好溝通,大多數吸煙鄰居還是可以理解和避開公共場所吸煙的。至少吸煙者有“吸煙影響他人健康”這樣的意識,才會不在自己家里吸煙而跑到樓道里吸煙,可能并沒有意識到在樓道吸煙,二手煙霧也會飄入鄰居家中以及對樓道公共空間造成影響。一般經過提示提醒和有效溝通后,大多會有所改觀。陳德建議:“如在居民樓樓道里和大樓入口醒目處張貼禁煙提醒標識;或看到有人在樓道內吸煙的,也可以注意方式方法技巧善意提醒吸煙者到樓下室外空間去抽煙;如果對方還不聽勸,居委會、物業等也可以在其中起到協調和溝通作用,這也是小區共建共治共享的一種良好模式,一般可以化解大多數的問題。”
“但如果確有個別鄰里之間本身就矛盾很深,經多方努力和調解都難以溝通解決,那問題的根源可能也不僅僅是停留在公共場所禁煙了。”陳德說。通過這個案例,上海市控煙協會也很想去推動完善樓道控煙這一市民公眾關注的控煙難點問題,比如進一步明確監管主體并實施更加有效和有力的措施,包括嘗試采用一些新科技方法比如煙霧報警器以及相關影像資料作為進行追溯處罰的依據等。
陳德也指出,雖然吸煙問題看似是一件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過的“小事情”,但關乎著大部分人的健康,中國有3億多煙民,另外更有7億多受二手煙健康危害的非吸煙者群體。中國每年因煙草導致疾病的死亡人數超過100萬,其中至少10萬是受二手煙危害的非吸煙者。因此,他們希望吸煙者為了自己和家人等周圍人的健康早日戒煙,上海有37家經規范化建設的戒煙門診和12320戒煙熱線可以提供科學、專業、個性化的戒煙幫助和指導。同時,他們也希望煙民朋友們能顧及到周圍人,依法遵守室內全面禁煙的要求,此外在室外也不隨處抽煙,吸煙時前往指定的室外吸煙點或避開人群,和諧環境和健康城市需要每個人的積極參與和支持。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