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討尼古丁對預防老年癡呆癥(Alzheimer's disease, AD)的潛在作用時,我們必須首先明確,尼古丁是一種具有復雜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其在醫學和公共衛生領域的作用一直備受爭議。一方面,尼古丁是煙草制品中的主要成分,與吸煙相關聯的多種健康風險,如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等,已被廣泛研究和證實。另一方面,近年來的一些研究開始關注尼古丁在神經保護和認知功能方面的潛在益處,特別是在預防老年癡呆癥方面的可能作用。
最早提出關于尼古丁可能對老年癡呆有預防作用的科學家是Paul Newhouse。他的觀點是,可以通過服用尼古丁來刺激大腦中的尼古丁受體,增加這些受體的數量,以此來治療老年癡呆癥。這一觀點是在1980年代提出的。國內有關研究的論文是:“尼古丁在Alzheimer's disease中的神經保護作用”,這是一篇發表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作者為劉強。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探討了尼古丁對自由基的清除作用,以及它在神經退行性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中的潛在神經保護作用。研究結果表明,尼古丁可能通過減少自由基的產生,從而對神經細胞產生保護效果。
另外,根據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研究,尼古丁可能通過激活煙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補救途徑,改善能量代謝以及延緩全身性衰老。這一發現發表在《自然-通訊》雜志上,為尼古丁在抗衰老領域的應用提供了新的視角。研究團隊發現,慢性低劑量尼古丁能夠促進SIRT1與NAMPT的相互作用,降低NAMPT的乙酰化水平,增強NAMPT活性,從而改善衰老組織的能量代謝,并增加β-NMN和NAD+的含量。這些發現表明,尼古丁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對抗組織氧化應激并保護端粒長度,這對于延緩細胞衰老和相關疾病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雖然科學界對尼古丁的初步研究有了一定成果,但也應該謹慎對待。首先,這些研究大多基于體外實驗和小鼠模型,其在人體中的應用效果尚未得到驗證。人體生理環境與小鼠存在顯著差異,因此,小鼠實驗的結果并不能直接推廣到人類。其次,研究中使用的尼古丁劑量非常低,遠低于吸煙時的攝入量,這與日常吸煙行為中的尼古丁暴露量存在很大差異。因此,將這些研究結果直接應用于人類,尤其是吸煙者,可能會產生誤導。
在公共衛生領域,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的預防癡呆癥指南強調了通過健康生活方式來降低認知衰退風險的重要性。這些建議包括定期進行身體鍛煉、保持健康飲食、控制體重、避免吸煙和過量飲酒等。盡管尼古丁可能具有某些神經保護作用,但這些建議并未將尼古丁作為預防老年癡呆癥的推薦措施。
此外,尼古丁的成癮性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因此,即使尼古丁在實驗室條件下顯示出對老年癡呆癥的潛在預防作用,也不應鼓勵吸煙作為預防措施。相反,應該尋找其他更安全、更有效的途徑來降低老年癡呆癥的風險。
盡管尼古丁在實驗室研究中顯示出對老年癡呆癥的潛在預防作用,但這些發現仍需通過更多的臨床試驗來驗證。在目前的科學證據下,不能將尼古丁作為預防老年癡呆癥的推薦方法。相反,應該繼續推廣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定期鍛煉、均衡飲食和戒煙,這些已被證實能夠有效降低認知衰退和老年癡呆癥的風險。對于尼古丁的研究,我們應保持開放的態度,同時對其潛在的風險保持警惕,以確保科學研究能夠為人類健康帶來真正的益處。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