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網友在社交平臺發帖批評機場不設吸煙室的做法引發熱議。帖子稱"很多機場連吸煙室都不設,特別是飛機晚點了,乘客想吸根煙,結果機場連吸煙室都沒有"。評論區迅速被各種類似經歷刷屏,一場關于機場吸煙室存廢的大討論就此展開。
一、機場吸煙室現狀
一邊是不斷消失的吸煙室:
"北京兩個機場都沒有。"
"深圳寶安,成都雙流,重慶江北..."
"珠海,威海,日照,連云港,惠州,舟山都沒有。"
另一邊是堅持人性化服務的典范:
"廈門高崎機場不僅有吸煙室,還有固定的打火機。"
"溫州機場候機和出站口都有電子點煙室。"
"天府機場吸煙區是露天花園,有長椅有雨棚,太人性化了。"
有人透露:"自從疫情后,大部分機場都取消了吸煙室。"這種趨勢讓不少煙民感嘆:"這是標準的不人性化。"
二、國內國外差距明顯
國外機場的情況,更是讓國內煙民羨慕不已:
"韓國仁川機場有八個吸煙室。"
"日本新干線上都有專門的吸煙車廂。"
"迪拜機場吸煙室奢華得跟貴賓接待室一樣。"
"蘭卡威機場最有趣,想吸煙去小超市買個飲料,服務員在你手背上蓋個章,憑這個章候機期間無限次去吸煙區。"
三、管理困境與爭議
關于機場是否應該設置吸煙室,網友們觀點不一。
支持方認為:
1. "機場是服務機構,不是戒煙所。"
2. "吸煙人群有消費權,機場應提供吸煙場所。"
3. "設置吸煙室可以避免煙民在非吸煙區吸煙。"
4. "飛機晚點時,吸煙室可舒緩煙民焦慮情緒。"
反對方則表示:
1. "不設吸煙室有助于營造無煙機場環境。"
2. "機場是公共場所,吸煙有害他人健康。"
3. "為了環境保護,應該支持控煙。"
取消吸煙室的背后,折射出兩個深層問題:
第一是公共管理中的"父愛主義"。正如一位網友所說:"你設一個吸煙室,外邊抽完的能少一半...你現在外面垃圾桶跟前圍多少人?"禁止吸煙室不僅沒解決問題,反而造成了新的管理難題。
第二是形式主義作祟。"深圳新寶安機場投入使用開始,一個個無煙機場接二連三冒了出來。"一個城市帶頭,其他城市競相效仿,卻不顧及實際需求。
四、稅收貢獻與現實矛盾
"你不抽,我不抽,航母壞了誰來修?"這句網友的調侃道出了一個現實:煙草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2023年煙草行業實現工商稅利總額15217億元,實現財政總額15028億元,為穩定經濟大盤、保證國家和地方財政增收、國防建設等作出了巨大貢獻。
然而,這個為國家貢獻著巨額稅收的群體,在公共場所卻常常被邊緣化。正如一位網友所說:"一方面享受煙草行業的巨額紅利,同時又各種歧視煙民,這不就是端起碗吃飯,放下碗罵娘嗎!"
五、解決之道
國際上的做法或許值得借鑒:
日本模式:雖然是全球控煙最嚴格的國家之一,但其做法極具智慧 —— 街道禁煙,但公共場所都設有專門的吸煙區。正如一位去過日本的網友所說:"大型超市有吸煙室,市區內街道上禁煙,但是有公共吸煙區。很奇葩!但也佩服管理者的智慧。"
新加坡經驗:將吸煙區設計得既不影響他人,又能滿足吸煙者需求。樟宜機場的吸煙室通風良好,位置合理,既保護了非吸煙者權益,又尊重了吸煙者選擇。
其實,國內一些機場已經在探索更好的解決方案:
成都天府機場將吸煙區設計成露天花園,既保證了通風,又提供了舒適的環境;廈門機場在每個衛生間附近都設置了吸煙室,配備固定打火機,既便于管理,又方便使用;溫州機場設置電子點煙器,用技術手段既滿足需求又控制安全。
六、結語
"既然國家沒有全面禁煙,還是需要人性化對待煙民的。"這句網友的評論道出了問題的關鍵。
在追求公共利益的同時,如何保障小眾群體的合理權益?這考驗的是城市的管理智慧,也是一個現代化社會應該思考的問題。
畢竟,一個真正的文明社會,應該能夠包容差異,而不是簡單地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在這個意義上,機場吸煙室之爭,不僅關乎煙民權益,更是對城市管理水平的一次檢驗。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