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兩則關于上海市公共場所控煙的新聞引起廣泛關注。
其一,上海在外灘、武康路、豫園商城等8個人員密集的“網紅”地標場所,通過設置吸煙點、繪制吸煙地圖、志愿者勸阻吸煙等方式,多舉措推進“游煙”治理。柔性的“勸你善良”方式,獲得大量點贊。
其二,上海一名女子在貼有“禁止吸煙”標識的公共場所, 被醉酒男子的煙頭燙傷臉部。有媒體梳理發現,點評網站上多人曾反映過該場所二手煙過多。
在控煙方面,上海被媒體譽為“一直走在全國前列”。當地推行公共場所控制吸煙條例,推出室外公共場所二手煙控制等一系列舉措。本次集中治理“游煙”更是對控煙措施的細化,可以為全國樹立典范,毋庸置疑屬于一次有益實踐。
但是“女子被煙頭燙傷”,卻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即便是上海這樣的“優等生”,在控煙措施落實上,也面臨著較大挑戰。
吸煙行為瞬時性強,絕大多數情況下對社會大眾的危害沒有那么直觀。這意味著執行控煙政策往往會面臨監管難落實、執法成本高、取證難度大、處罰力度輕等困境。
不少公共場所以營利為目的,嚴格執行控煙會流失顧客,面對利益取舍,難免有商家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另外,公眾具有認知和行為慣性,不少人將吸煙視為“減壓”或“社交”工具,對公共場所控煙有抵觸情緒。近日,杭州一名女子在飯店勸阻吸煙,就被多名吸煙者怒懟“不想聞煙味為什么要出來吃飯”,就很生動地體現了這一點。
評論員認為,不論是室內還是室外,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控煙是一場“社會習慣革命”,應該成為社會共識。
推進公共場所控煙措施落地,無法一蹴而就,需要形成“日拱一卒”的長效治理機制。讓控煙成為城市常態化治理內容,擺脫對“運動式治理”的依賴。強化精準宣教、技術賦能,形成公眾、政府、企業、學校、醫院、社區等共同參與的社會共治機制。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