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遇到過游煙嗎?
在馬路上、商場前、地鐵口,時不時就會看到一陣煙霧在空中游動。這些由吸煙者在室外一邊移動一邊抽煙形成的煙霧,便是“游煙”。近日,上海在8個游客集中、人群密集的“網紅”地標場所率先推進游煙治理,既增設控煙標識和專門吸煙點,又有工作人員、志愿者及時勸導。
這些舉措回應了廣大市民“苦游煙久矣”的合理訴求。去年,上海對超萬名市民開展了室外二手煙相關情況調查。結果表明,近六成市民經常遭遇游煙,超九成市民對此表示反感。不少網民也表示對遭遇游煙感到憤怒、無奈,“前面人吸煙,跟在后面走就是跟著吸,超過他也要穿過一次煙霧,超過后發現又有一個游煙者”。
二手煙暴露沒有所謂的安全水平,即使短時間暴露于二手煙之中也會對人體的咽部、肺部、眼部、皮膚等處造成危害。并且,二手煙中絕大多數煙霧是煙草末端的煙蒂直接燃燒產生。它比直接進入吸煙者口中的煙霧含有更多有毒物質。而對于孕婦、嬰兒、老人等特殊人群來說,暴露于二手煙之中會有更嚴重的后果。
不僅如此,有研究表明,相比于安靜站立時吸煙,游煙對吸煙者本身危害更甚。在步行狀態時,人的呼吸更深、頻率更快,吸入肺部的煙霧及有害物質更多,從而對吸煙者的呼吸系統甚至全身產生更大的傷害。
既然如此,為何游煙遲遲未能得到嚴肅治理?為何“禁止游煙”尚未形成社會共識?
法律法規的缺失、文化傳統的慣性以及個人特征等因素共同造成了這一結果。當前,各地的控煙法規多聚焦于室內與部分特殊場所,對室外游煙行為缺乏明確的界定與處罰措施。室外空間廣闊,人員流動性大使得游煙的監管難度大、成本高,加上執法資源有限,導致游煙治理難以規范化、制度化。在文化傳統上,吸煙行為長期被視作“社交習慣”,戶外游煙更是常見。因此,不論自身是否吸煙,不少人依舊認為,室外空間等同于可以吸煙的場所。除此之外,游煙者對非吸煙者健康權益的忽視,非吸煙者較弱的維權意愿與現實生活中較低的維權成效等,共同促成了游煙現象的普遍化。
因此,治理游煙需要多方協作,使“禁止游煙”成為社會共識。在政府層面,應與時俱進,積極推動游煙治理的立法與規范。各地應結合當地實際制定或完善相關法律、規章與制度,明確禁煙區域,加強對游煙的治理,增強執法力度。例如,在學校、醫院等地全面禁煙,在商場、地鐵站等出入口,可在遠離人員密集區與行人必經道路上設置明確吸煙點,完善配套設施;利用智能技術識別違規行為,并對違規者作出罰款等相應懲治措施;同時面向公眾開放舉報平臺,發揮社會監督功能。
在社會層面,應加強對控煙政策的宣傳推廣,加強對相關健康知識的教育普及。要讓“不邊走路邊吸煙”與“不隨地吐痰”一樣成為社會共識。公眾也要提高自身維權意識,敢于制止、積極反饋違規行為。當前,上海治理游煙的舉措贏得了來自全國各地網友的大力支持,在國內形成積極示范作用,這有利于鼓勵公民積極維權,凝聚社會共識。
總而言之,治理游煙是一個復雜的、長期的過程,它離不開城市管理上的精益求精,也離不開社會的共同參與。治理游煙既需要相關部門的共建共治、協同引導,也需要全民積極響應,強化社會監督。期待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真正創建起無煙的、健康的公共環境。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