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控煙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上海和北京作為中國的兩大一線城市,在控煙工作中都做出了積極努力。然而,兩座城市在控煙措施的實施和效果上卻存在明顯差異。上海通過合理設置吸煙點、加強志愿者引導等方式,取得了顯著成效;而北京盡管有“史上最嚴”的控煙條例,但在居民樓道和寫字樓等室內場所的吸煙問題仍然屢禁不止。
上海的控煙行動以“理性控煙、文明吸煙”為核心理念,通過一系列創新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上海在多個地標性場所如武康路、南京路步行街等設置了吸煙點,引導吸煙者前往指定區域吸煙。這種做法既滿足了吸煙者的合理需求,又最大限度地減少了二手煙對公眾健康的危害。控煙志愿者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身著統一標識,手持滅煙袋,耐心勸導吸煙者,并提供吸煙點的指引。這種人性化的服務讓吸煙者感受到尊重和理解,從而更愿意配合控煙工作。此外,上海還通過政策支持和公眾健康意識的提升,為控煙工作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相比之下,北京的控煙工作雖然有嚴格的法律條文,但在實際執行中仍面臨諸多問題。尤其是居民樓道和寫字樓等室內場所的吸煙現象屢禁不止。據新京報報道,許多居民反映樓道內有人吸煙,二手煙嚴重影響了他們的生活質量。盡管居民嘗試與吸煙者溝通或向物業、社區投訴,但問題仍未得到解決。此外,寫字樓的樓道和衛生間也是吸煙的“重災區”,盡管有禁煙標識和投訴電話,但吸煙現象依然存在。
北京樓道吸煙問題的根源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物業監管不力:物業表示沒有執法權,只能張貼禁煙標識或上門勸說,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
煙民認知不足:部分煙民對二手煙的危害認識不足,缺乏公共意識。
執法力度不足:盡管有《北京市控制吸煙條例》,但在實際執行中,執法力度和監管范圍仍需加強。
上海的成功經驗為北京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北京可以借鑒上海的模式,通過以下措施解決樓道吸煙問題:
提供專門的吸煙場所:上海通過設置吸煙點,引導吸煙者前往指定區域吸煙,既滿足了吸煙者的合理需求,又減少了二手煙對公眾健康的危害。北京可以借鑒這一做法,在居民樓和寫字樓內設置專門的吸煙室。這些吸煙室可以配備通風設備,確保煙霧不會外溢到公共區域。
明確標識與引導:在樓道和電梯口等顯眼位置設置吸煙室的標識,引導吸煙者前往指定區域吸煙。
加強志愿者引導與服務
志愿者的作用:上海的控煙志愿者通過耐心勸導和專業引導,贏得了吸煙者的理解和配合。北京可以組織類似的志愿者隊伍,定期在居民樓和寫字樓內巡邏,勸導吸煙者前往吸煙室吸煙。
加強宣傳力度:通過多種渠道,如電視、網絡、戶外廣告等,廣泛宣傳控煙政策和吸煙危害,讓控煙理念深入人心。特別是要加強對青少年和老年人的控煙教育,從源頭上減少吸煙行為。
社會共識的形成:通過宣傳和教育,提高公眾對二手煙危害的認識,形成社會共識,使控煙工作得到更廣泛的支持。
安裝控煙“電子眼”:北京可以借鑒上海和深圳的經驗,在居民樓和寫字樓內安裝控煙“電子眼”,通過技術手段監控吸煙行為,精準執法。這些設備可以在檢測到煙霧時發出警報,并將數據上傳后臺,方便管理人員及時處理。
智能化管理:通過手機應用提供吸煙室導航服務,進一步提升吸煙者的便利性。
北京的控煙工作雖然面臨諸多挑戰,但通過借鑒上海的成功經驗,完全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合理設置吸煙室、加強志愿者引導與服務、提升公眾健康意識、完善執法機制以及利用科技手段輔助管理,這些措施不僅可以有效減少樓道吸煙現象,還能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公眾的健康水平。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