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水井村發展大棚蔬菜種植產業的勢頭很旺。鄧楚瑜攝
2月25日上午,村里的公房里,常樹青正和村“兩委”干部分發上級派發下來的垃圾桶,“治理好村容村貌,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一部分。”
常樹青是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市彌陽鎮衛瀘村委會水井村民小組黨支部書記。說起自己當年,年過五旬的她打開了話匣子。
“我初中畢業后在村里的小學當了7年代課教師,2001年嫁到了水井村。”常樹青的老家在另一個鄉鎮,距離水井村有60多公里。2000年,在本村組織的一次摔跤比賽上,常樹青認識了從水井村趕去湊熱鬧的丈夫。
水井村是一個彝家小山村,缺水、缺產業,尚未規模化種植烤煙前,種玉米是鄉親們的主要收入來源,一家人能解決溫飽就算是過好了日子。
“當時村里的籃球架是用枯樹做的,球場是紅土夯的,一場球下來,個個成了‘紅人’。”條件雖艱苦,但常樹青心里高興:村里的籃球運動氛圍濃厚,其中不乏女同志,這讓從小喜歡打籃球的她很有歸屬感。
有了玩伴,常樹青和小姐妹們組建了村里的女子籃球隊,一有時間就去和其他村的球隊切磋。用常樹青的話說,那幾年的汗水,一半灑在了田地里,一半灑在了球場上。
鄉親們精神生活雖富足,可物質生活卻不咋樣。成規模種植烤煙以前,村里絕大多數人家住的是土墻瓦頂的房子,除去生活開銷,手里的余錢不多。
2003年,在當地黨委政府支持下,煙草部門幫助水井村大力發展烤煙種植產業,“當時村里有70多戶人家,60多戶種了烤煙。”那時,常樹青的丈夫是當地煙站聘請的烤煙輔導員,平日忙于工作,家里種烤煙的大部分擔子,落在了常樹青肩上。
丈夫沒有太多時間忙家里的活計,加之自己腰椎痼疾復發,2006年,常樹青一家無奈放棄了種植烤煙,轉為了種桉樹、烤桉油。
2016年,黨支部換屆選舉,勤勞能干、做事公正的常樹青被村黨支部的黨員高票選舉為支部書記。同年,常樹青被推選為鎮里的黨代表。次年,被推選為彌勒市人大代表。
在水井村民小組小組長武光亮眼中,常樹青干工作就像她打籃球一樣風風火火。推選為彌勒市人大代表后,常樹青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她一邊帶著村里的黨員干在先,發揮支部堡壘作用,一邊琢磨如何讓鄉親們的日子過得更好。
嫁到水井村20年,常樹青早已熟悉這里的一草一木,雖家里已未種烤煙,但她深知發展烤煙才是鄉親們致富的主心骨。
今年彌勒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了繼續鞏固全市烤煙種植產業的思路。鎮里的代表團分組討論時,不少代表提出了水井村所在片區要繼續大力發展烤煙種植的建議,這讓常樹青很是振奮,“前幾年村里也引進過一些產業,但效果不明顯,對比下來,還是種烤煙把穩。”
這陣子,常樹青和武光亮及村干部們開會時,如何鞏固脫貧成果,實現鄉村振興,是說得最多的話題。
“實現鄉村振興,首先要讓鄉親們的口袋里有更多余錢。”常樹青說,對于水井村的未來,村“兩委”班子的思路很清晰:堅持烤煙種植支柱產業地位不動搖,因地制宜發展大棚蔬菜種植,積極發展生豬養殖產業。
“干工作就像打籃球,‘瓦’(注:當地口語,防守之意)住窮根,多上籃得分,日子才會越過越好。”常樹青說。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