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萬物萌發,興山黃糧鎮火石嶺村的煙葉地里一派豐收的景象。
4月6日清晨,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黃糧鎮火石嶺村三組的煙農蘇永奎早早地挎著籮筐到了煙田,看著田里長勢良好、綠油油的菜薹,心里美滋滋的。
“這幾年政策越來越好,種植技術也一直在提升,靠著這幾塊煙田,在家鄉也能賺大錢。”蘇永奎沒想到,從前他一直試圖“逃離”的窮山溝,如今不僅是“心安處”更是“聚財處”。
蘇永奎在政策和產業發展的紅利招引下,重返大山、扎根大山,用實干致富奔小康,是如今許多黃糧游子的真實寫照。
從“打工人”到“職業煙農”
2003年,蘇永奎從學校畢業,先后到廣東、浙江等省打工謀生。看著父母一天天變老,蘇永奎的心里一直不是滋味。2009年,他回到興山學車,跑運輸,雖然離家近了,但縣里縣外的奔波依然讓他覺得自己像一只“候鳥”。
為了照顧父母,蘇永奎不止一次和他們商量返鄉創業的事,可父親一口就拒絕了:“家里土地少,怎么養活這么一大家子人?”蘇永奎雖然思鄉心切,但卻無可奈何。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一切都在悄然變化著。村里不僅農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困擾祖祖輩輩發展的飲水問題,也通過“提水保證、引水為主、打井應急”的方式被徹底解決。加上合作社帶動土地流轉,政府產業扶持力度空前,技術指導、農戶貸款都上門服務,煙農的收益逐年提升,蘇永奎終于說服了父親,回到故鄉發展煙葉。
從“貧土地”到“金土地”
自從轉換角色成為煙農,蘇永奎起早貪黑,想讓家門旁這片貧瘠的土地多生出些“金葉子”賣上好價錢。
“吃苦倒不怕,就怕閑下來,當時真的恨不得一年四季都能種煙葉,多掙些錢。”蘇永奎介紹,“直到縣里開始推廣‘煙葉+菜薹’的發展模式,破解了我的難題。”
黃糧鎮火石嶺煙葉收購點負責人杜波談到火石嶺村率先示范菜薹復種時說:“為了解決‘煙田半年閑’的問題,我們在煙田空閑期種植菜薹,合作社以銷定產,保證煙農收入。”
2018年,蘇永奎試種4畝,當年就增收2600元。如今,他家的菜薹種植面積達到12畝,只用簡單的管理就能增加收入13000元以上。其實更讓他驚喜的是,尾菜作為綠肥還起到了改良土壤和減少病害的作用。
從“小收益”到“大產業”
政府通過獎扶龍頭合作社,合作社帶動農戶,煙農訂單產銷的思路,走集約化、規模化種植之路,吸引了一大批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
黃糧鎮公坪村的貧困戶牛玉龍也是被黃糧鎮煙葉產業發展吸引帶動,成為返鄉種植煙葉的一員,他感嘆:“現在黨和國家的政策越來越好,不僅種田有補貼,沒有資金還可以申請貼息貸款,沒有技術有人專門指導,沒有思路政府提供思路。”
蘇永奎憧憬著返鄉發展煙葉的前景:“去年煙葉和菜薹加一起收入12萬多,今年縣里支持力度更大,還可以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
黃糧鎮著眼現代產業提質增效,全力落實煙葉種植面積,提高煙葉品質。目前,煙葉產業發展共帶動30余戶返鄉人員創業致富,煙葉種植面積達到1200余畝。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