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在四川萬源市竹峪鎮道子坪村,20余名煙農忙著摘煙、捆煙、晾煙,家家戶戶的房檐下都掛著長長的金黃色煙葉,讓該村56歲的村支部副書記陳中明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這些煙葉子,已變身鄉親們致富的“金葉子”,在陳中明的帶領下,共赴鄉村振興。
半路出家勇創業
2021年是鄉村振興的起步之年,作村支部副書記的陳中明表示,雖然鄉親們已經全部脫貧,但為了讓大家過上更美好的生活,還應該考慮發展產業,讓鄉親們有固定收入。今年年初,陳中明就開始同群眾商量種植煙葉。
其實,陳中明和煙葉打交道的時間并不長,但他對煙農這個職業情有獨鐘,說自己和煙葉有緣分。煙葉種植在村子里是個新生事物,雖然有煙草公司的大力扶持,但對基本靠天吃飯的煙葉生產來說,稍有不慎就有“翻車”的風險。
陳中明說:“剛開始,最難的是和群眾在土地流轉和合作經營上溝通,要給大伙兒算好經濟賬,在他們懷疑能否成功的情況下,只有自己先投入試試,等看到了收益、效果,大家自然會加入起來,規模也會不斷的擴大。”
煙葉基地
為了打消群眾的顧慮,陳中明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說:“規模化煙葉種植雖說有風險,但只要下功夫管理經營,其實抗風險的能力要比其他種養殖要強得多,再說有煙草公司作后盾,我覺得信心會大于擔心。”
陳中明是個不服輸的人,在煙葉種植管理中事無巨細,再加上苦干實干,即使因為連綿秋雨的不利因素影響,今年種植效益也能達二十萬元左右,這更加堅定了他繼續擴大種植煙葉規模的信心。
初試牛刀顯身手
今年年初,陳中明發現在村子里有許多水稻田,因地勢高、地塊小、種植不便,都成了荒田。而這部分原先的稻田因山高水清、氣候溫潤的獨特條件,如果種植煙葉,絕對能產出高品質的煙葉。在他眼里,這些荒廢的高山稻田全都是寶貝。
薄膜棚里掛滿煙葉
陳中明還總結到,如果過于追求種植規模和產量,那么產出的煙葉將慢慢地失去現有的煙葉特色和內在品質,要想把煙葉種好并繼續發展下去,就必須在煙葉質量和特色上下功夫。
說干就干,陳中明與村里協調,承包了附近幾十畝荒廢的田地。在別人不解的目光中,他開始上山開荒。因為荒田地塊小,大型農機無法使用,使種植用工量增加了不少,陳中明就動手改造適合山地作業的小型農用機械,有效提高了生產效率。
初秋,果然如陳中明所預料,這些山地煙田產出的煙葉經過精心晾曬后,品質要優于一般煙田的煙葉,不僅能收回13余萬元的投資成本,預計還能賺取純利潤五六萬元。看到成片的荒山野嶺在自己手中變廢為寶,陳中明的心里甭提有多高興了。
“姜還是老的辣,陳老哥真厲害!在大家還原地踏步時,他就已經開始跑步了,我自嘆不如啊!”看到陳中明的成就,村里的天麻種植大戶劉明顯感慨地說。
捆煙
經過半年的苦心經營,陳中明煙種植收益已經肉眼可見,也逐漸打消了大家當初的疑慮。最初也持懷疑態度的老伴,主動利用暑假不用幫女兒帶孩子的閑暇來到煙葉基地幫忙。陳中明說,明年除了自己把種植規模擴大到100多畝以上,還要鼓勵和帶動鄉親們都來種植煙葉,讓村子真正走上鄉村振興之路。
傳經送寶富鄉親
目前,陳中明在道子坪村種植煙葉的面積達到55畝,共計6400多株,設42個薄膜蓬。
初秋時節,正值煙葉采摘期。平時在竹峪小學帶孫子的李明秀僅僅利用暑假做了20多天零工,便在陳中明的煙葉基地里掙得2585元工錢。村子里一位70多歲聽力下降嚴重的老人,因為管理陳中明煙葉基地每個月要干25個以上零工,月平均收入更是達到了3000元以上。
發展煙葉種植,陳中明促使鄉親們在享有土地流轉收益的同時,還通過提供勞務,再多了一份收入,煙葉的種植發展留住了在家勞動力,同時也吸引著村民返鄉創業。
陳中明的煙葉種得好,收益水平高,大家都向他“取經”,對此他總是毫無保留。大家被態度和藹、做事實在的陳中明所折服,沒事就喜歡到他家來串門。慢慢地,陳中明的家便成了大家互相交流學習的“根據地”。
因為事事走在前面,陳中明的煙葉基地作為典型,多次成為鄰鎮或鄰村種植大戶觀摩考察的對象,這也使陳中明更加注重自身內功的修煉,不遺余力地做好各項生產技術落實。
對于今后煙葉種植的打算,他笑著說:“有煙草公司繼續支持咱們煙農,我這身體再干十年二十年也不是問題,我愿意一直帶領鄉親們通過種植煙葉,用勤勞的雙手一起實現鄉村振興夢!”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