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走進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白烏鎮白烏村,成熟的煙葉為煙田披上了一層金黃,烤房群處,陣陣芳香飄散,機器轟鳴,車來車往,工人們忙碌著編竿、裝炕,煙農抱著一捆捆金黃的煙葉存放好,豐收的笑容寫在臉上。
曾經這片土地不似這番活躍,但在烤煙產業的帶動下,這片土地正煥發出新的活力。
在全面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前,四川涼山鹽源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對口幫扶白烏鎮三棵樹村。以烤煙產業帶動當地貧困村民脫貧是縣局(分公司)的一項重要舉措,2009年,在白烏鎮三棵樹村試點種植煙葉成功,并形成可觀的效益。
“短平快”的產業成果顯著,白烏鎮人民政府也和縣局(分公司)謀劃著如何進一步發揮烤煙產業的作用,讓更多的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苦于沒有足夠的烤房等基礎設施,農民又無法自行出資建設,早就提上日程產業發展“大計”被擱置下來。
2021年,鹽源縣委、縣政府,縣局(分公司)緊抓涼山持續開展煙基建設的風向標,結合煙區成功拓展經驗和計劃,多次向涼山州局(公司)匯報,全縣爭取到1030座烤房建設指標,縣委、縣政府也自行出資3000余萬開展煙葉生產基礎設施建設。
白烏鎮黨委負責人崔光順意識到,白烏鎮迎來了新的轉機。在煙葉生產計劃落實階段,他提前與縣局(分公司)煙葉收購站站長、煙技員一同到寶清村、三棵樹村、柯登村、白烏村等地實地考察調研,向縣農業農村局提交了詳細匯報、極力為新區爭取烤房指標。
從7594畝計劃下達到白烏鎮,崔光順又開始忙碌起來,白天忙著督促落實育苗,晚上就挨家挨戶入戶動員村民、協調土地。每一次技術培訓,他從不缺席;每一處烤房群修建,他都親自查看,對待每一個生產環節,細了又細。為了讓新煙區的步伐走得更穩,他又向縣局(分公司)取經,采用大戶帶新戶的模式,引進24戶大戶到當地種植。
田間煙葉慢慢長大,進入成熟和采收期,成炕金黃的煙葉經過烘烤,披上了金色的外衣。隨著9月1日鹽源縣開始收購,烘烤群處的笑聲更多了,工人們的干勁更足了。
“我現在已經賣了57萬元了,預計應該能賣60萬元。”剛賣了一次煙葉的大戶冉永林拿著手中的交煙票據信心滿滿。
“白烏鎮白烏村這邊土地適合種烤煙,我家種植了130畝,扣除相關支出后純收入估計在25萬元左右。”家住龍塘鎮龍塘村的高文富說。
“從年初開始,育苗、起壟、移栽、揭膜、采摘、分級,我們一邊學技術,一邊掙錢,也先觀望一下這個行當穩不穩妥。今年大戶們的收入很不錯,我明年一定要自己干!”村民何巫撒麻利地將采摘的煙葉裝上車,轉身對筆者講。
“我們幾個要照看老人和娃娃,不能外出打工,以前只是種點玉米、洋芋自己吃,自從種植大戶到我們村種烤煙后,我就在這里打零工,今年下來我也差不多掙了1.5萬元,出門就有做不完的零工真好!”領到了工錢,村民何天秀指了指正在分級的其他幾位婦女,說起來一臉開心。
看到、拿到真金白銀的收入,比其他任何宣講、動員都更有說服力。
“烤煙生產是見效快、用工多的一項產業。2021年白烏鎮的7594畝有半數以上是由大戶種植,按最低平均用工18人/畝計算,能夠向當地的村民提供7.89萬次零工崗位,平均工價120元左右,能給老百姓帶來946萬元的勞動收入。”有多年烤煙工作經驗的崔光順把賬目算得清清楚楚。
依靠大戶規模化種植,提高標準化生產程度,以生產水平要質量、要效益,是確保鹽源新煙區煙農增產增收、新煙區能拓展、能穩定、可持續的重要舉措,而事實證明,這是對的。通過吸納周邊群眾在大戶煙地里務工,解決了村民就近就業問題,還將總結的種植經驗和相關技術傳授給村民,帶動當地村民自己種植,共同致富。
“趁著今年煙葉收成好這股東風,我們有信心成為烤煙生產萬畝鎮,讓更多的老百姓增收,讓煙葉產業帶動鄉村振興的步伐穩步前行!”崔光順充滿信心地說。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