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劉,帶我們去你煙田看看”煙葉科研員廖瑯帶著記者去采訪煙農劉述華的路上,正趕上他開車去賣今年輪種的蔬菜。
“種煙老天爺給的生計”村民劉述華今年60歲,有著35年的種煙經歷的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老煙農”。說起要去看煙田,他樂得合不攏嘴,連忙停下車,帶著我們下田去。
大泉坑村的發展,離不開煙,作為什邡煙葉的重要產區,其區域內地勢平坦,氣候穩定,光溫水平好,土壤肥沃,依托這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大泉坑村百姓開始了以種煙維持生計,祖祖輩輩傳承了300余年。
“這25畝雪茄煙都是我在種,以前搞晾曬煙沒技術,靠天吃飯,只能勉強維持生計,這幾年有煙草公司和政府扶持,我也就甩開膀子干了”劉述華說到,作為最早一批種植基地雪茄煙的農戶之一,去年放開手腳種了25畝雪茄煙葉,每畝純利潤可達3000元左右。
在劉述華記憶里,以前種煙全靠自己“摸石頭過河”,一旦天公不作美,就有血本無歸的風險。記得有一年,連續下了十幾天雨,煙葉一直干不透,時間稍長就全部腐爛廢掉了,當時真的有心在滴血的感覺……
“沒想到這幾年雪茄煙種植火了起來,什邡政府和煙草公司都大力投入,在技術和補貼方面給了我們很多幫助,讓我現在越種越有信心了。”劉述華說。
據了解隨著什邡市政府“一城兩基地”規劃的實施和煙農合作社的建立,“種煙最穩當”這個概念在村民心中的分量日益加重,大家還產生了“種煙能致富”的念頭,越來越多的村民們加入到了種煙的行列之中。
來到劉述華承包的土地里,一片郁郁蔥蔥的豌豆尖長勢喜人,十余名村民正彎腰采摘,地里一片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這季煙收完后,我怕田閑著,就趕緊種些蔬菜,今年行情比較好,給工人發了工資后,還能落個十多萬。”劉述華說。
劉述華介紹,以前他還發動當地幾個脫貧戶也來幫忙干活,他們在家門口忙忙碌碌3、4個月就能掙上7000多元工資,如果種菜也來幫著干,一年下來都能掙近兩萬元。“自己原來想打工找不到活兒,現在一年到頭閑不住。”地里彎腰干活的村民張富之說。
記者一邊跟著劉述華踩著田埂往前走,一邊注視著不遠處整齊排列的機械化設備,煙草公司科研員廖瑯介紹說,“在合作社成立以前,煙農們都是單打獨斗,主要依靠人工勞作,所以效率相對較低,種植收入也難以提高,所以我們扶持成立了合作社,在前期服務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土地、勞動力等要素配置,推動煙葉生產減工降本、提質增效,劉大哥就是第一時間加入合作社的成員”。
“目前已有102名煙農加入了合作社,我們去年通過煙基項目投入80余萬元,購買了43臺機械化設備供合作社成員使用,同時給予煙農補助一定比例的生產投入補貼,這樣下來,他們不僅能提高種煙收入,平時的成本也能下降20%左右”廖瑯告訴記者,身邊已經有不少村民躍躍欲試,主動向村里提出要加入合作社。
劉述華領著記者走進育苗基地,“這是今年的煙苗,現在所有基地煙農的種子都是合作社統一育苗,預計能有3300余畝,現在種煙收入穩定,今年我還想多爭取一些,擴大一下種植面積,再干幾年攢點錢也該養老啦…..。”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