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縣城出去,一路向東南方向走去,在離縣城一百多公里的董干鎮,有個地方叫做新寨村,在這里一說起徐申榮,大家都說他能吃苦,不怕累,栽煙快三十載,基本沒有請過假。
遇見——恰逢烤煙起
徐申榮祖祖輩輩都在新寨村生活,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一直在家里靠這方水土吃飯,老一輩沒出去過,到了他這一輩也沒想過出去。
徐申榮自己常說的是:“出去的都是年輕人,我沒什么文化,就在家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只要肯賣力氣,哪里都活得下去。”就這樣,本著能吃苦,不怕累的精神,靠著這片土地,養著一家老小七口人。
1993年,烤煙走進董干鎮,在這片沉寂已久的土地上掀起了熱潮。烤煙價格穩定、按合同收購的模式成為農民爭相追逐的對象,家家戶戶爭報名,要指標。“那年煙草部門進村做宣傳,政府大力支持,村里村干部就帶頭種起來了。當時也沒有什么產業發展,一家人商量后,覺得自己家有幾畝地,先種一年看看。”徐申榮有三個子女,勞力不缺,趁著這股東風,開始試著種煙,這一種就是三十年!
改變——從小白到“大拿”
烤煙剛開始發展,煙農本身沒有技術,大家都是從零開始。
“大家都是第一次接觸,第一年都是摸石頭過河。只能在技術上緊跟著煙站走,而地里面的東西,最重要的還是氣候環境,我們自身還要總結經驗!”徐申榮深知“打鐵還需自身硬”,只有學到技術,這條路才能走得更遠。他一邊向煙站技術員學習烤煙知識,不斷提高自身技術水平,一邊自己摸索門道,結合當地實際總結出自己的一套經驗。
麻栗坡土地資源稀缺,新寨村也是山多地少,徐申榮帶著一家人,開荒破土,學著用營養袋包苗;烤房不夠用,學著用泥巴自己糊烤房……如今,徐申榮不僅能自己種煙,還被合作社選聘為育苗管理員。
從一開始的幾畝,慢慢發展為幾十畝,從開始學種植、烘烤技術的“小白”,到如今成為村里村外的種煙“大拿”,徐申榮儼然通過烤煙產業,改變了自己和一家人的命運,成功走上了小康的道路。
“從學徒到帶徒,從人力到機器,從牛車到皮卡,從土坯房到大平房,種煙條件越來越好,我家的生活條件也越來越好了!”回想種煙這些年的改變,徐申榮不禁感嘆到。
堅守——接力“父子兵”
轉眼徐申榮已到了花甲之年,家里的重擔慢慢交到了兒子徐文斌的手上,同時交給他的還有烤煙產業。
徐文斌從小在煙地里長大,跟著父親年復一年的栽煙,潛移默化中,早就成為了一名種煙小能手,從學校出來后,順其自然地成為了父親最得力的助手。“從小就在煙地里跑,在烤房睡,跟著家里栽煙、薅地、烤煙、分煙,哪個時間該做什么都一清二楚。”徐文斌肯吃苦,又好學,憑著一股“拼勁”,從父親手里接過棒。
都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自從徐文斌開始接管烤煙,他家的面積越種越大,到2021年,已經翻上了一百畝。從育苗到交售,都是父子倆相互扶持,帶著一家人一起干,基本做到零請工。移栽期需要集中移栽,他們就從早栽到晚,晚上打著手電筒,連夜移栽,十幾萬株煙苗,一家人半個多月全部移栽完;烤煙期,為及時采烤,白天在地里轉,晚上來編煙,深夜才吃飯。看著徐文斌日益拱起來的背,煙站幾次勸說,讓他家請一點工,緩解一下勞力問題,可徐文斌總是說“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只要一家人還在一起,再苦再累都不怕!”。
2021年,徐文斌家種煙105畝,售煙均價達到28.01元/公斤,最后一次交煙,他拿著單據就開始盤算:“還了家里的車貸,還能存下孩子的讀書錢!”。
一年之計在于春,眼看又到了春耕備耕的季節,這對“父子兵”早已在煙地里忙開了……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