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你怎么還不回來,是不是我長疙瘩,你不要我了?”楊宏繼想起患了手足口病的小兒子在電話里這樣問他,一整夜輾轉反側,遠在江蘇打工的他決定回云南老家……
從廠里辭了職,楊宏繼踏上回家的火車。
今年36歲的楊宏繼,是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西邑鄉魯圖村石門小組村民,母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過世了,從小日子過得十分清苦。在他24歲那年,父親、爺爺相繼因病去世,贍養費、醫藥費、喪葬費及一家人日常開銷就像一座大山,壓到了他的肩上。
回憶起當年,楊宏繼說,“總感覺找不到方向。”打零工、煉桉油、進工地,到外地的鑄造廠里煉鐵水,什么苦活累活他都干過。
雖然不怕苦,但在外務工的他,一直牽掛著家中的妻兒和年邁的奶奶。
接到小兒子生病的電話后,楊宏繼下定決心回去,重新拾起鋤頭,干起老本行。
從哪里下手呢?
“你可以試試烤煙和青豌豆輪著種,這樣一年就有兩次收成。”聽了村干部的建議,楊宏繼開始輪作烤煙和青豌豆。但租的田離家有些遠還分散,最遠的有4公里多。但為了肩上的擔子,他每天起早貪黑忙碌奔波在各個田間地頭,心里是多么盼望著能有點好田耕種。
2021年,他總算擺脫了這些困境。
年初,村里開始實施土地整治,把零散的地塊歸并起來,由村委會統一進行土地流轉和建設改造,水利設施、農耕道路相繼建成,1393畝“荒坡山地”轉眼就變成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的高標準農田。
楊宏繼抓住機遇,不僅擴大了種植面積,還買了一輛二手車,開始在村里收購豌豆。
“現在和以前可大不一樣了,車能開到田邊,水能流到地里,就連耕地都是用大機械,今年種的面積大了,反而沒以前苦,掙的錢還多了。”
現在楊宏繼是村里的“豌豆大戶”,不止種地,還收購豌豆,解決了村里一半的青豌豆銷路,日子過出頭了,去年底還蓋了新房。
“這還得多虧了村里的農田改造,不僅把地整活了,大家也富裕起來了。”
“以前魯圖村可是鄉里貧困戶最多的村,這兩年的變化不是一點點,高標準農田改造項目實施后,土地租金每畝增加了500元,每畝拿出50元用來壯大集體經濟,成立了專業隊,統籌全村用工,留守人員可以到種植戶處打工,人均打工年收入都在8000元以上。”村支書王學春介紹說。
值得一提的是村里的循環產業鏈——青豌豆桿可用作青儲料,每噸節省600元,解決了養殖大戶青儲料不足的問題。
“現在,全村形成了烤煙、青豌豆、羊肚菌、肉牛養殖的循環產業鏈。”
“以前呀,每天兩頭摸黑地干活,忙活一整年,連一家老小的吃用開銷都不夠,當時寧愿去外面打工做保安,也不愿在家種田。”種植大戶楊宏明回憶道。“現在可不一樣了,小田變成了大田,省時又省力,去年烤煙、青豌豆、羊肚菌我一共種了三十多畝,養了2頭牛,晚上還有時間到旁邊寨子打歌嘞!”
“四月份,煙草部門就要動工建設水利管網工程,全村將實現水肥一體化滴灌管理。”王學春對下一步高標準農田建設滿懷信心。“建成后,就能實現定向、定量、定時、按需精準灌溉施肥,不僅省時省力,還能大大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
“今年,我要再多種一點地,嘗試種植羊肚菌,掙了錢換輛新車,往后的日子奔頭大著呢!”楊宏繼樂呵呵地說。
初春的農田,翠綠的豌豆藤上掛滿了食指粗的豆莢,一塊塊梯田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楊宏繼望著眼前的景象憧憬著未來……
“爸爸,我們真的可以去旅游嗎?”小兒子的一聲驚嘆將他拉回了現實,楊宏繼笑道,“爸爸怎么會騙你,以后我們每年都去旅游。”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