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開遠市小龍潭鎮大矣那味村,一幢外墻米色的二層小樓看著溫馨,小樓的主人名叫白桂元,是村里第二代烤煙種植戶,也是第一批“職業煙農”。
進屋、沏茶,41歲的白桂元熱情地招呼大伙兒落座,一組深色的布藝轉角沙發和客廳的布設相得益彰,軟和又大方。
(白桂元和妻子孔瓊芬。鄧楚瑜攝)
“我結婚那年開始獨立種烤煙,到今年有20年。”白桂元呷了一口茶,剛起話頭就被妻子孔瓊芬打斷,“不對,我們結婚都23年了。”看著白桂元不好意思地撓著頭,孔瓊芬又補了一句:“你怕是只記得這個事!”惹得眾人笑成一片。
1988年,在當地煙草部門的支持下,大矣那味村引入烤煙種植,白桂元家成了村里第一撥烤煙種植戶。在那個經濟條件還不寬裕的年代,靠著家里種烤煙,白桂元5兄妹沒餓過肚子,20年前他和哥哥姐姐們分家過日子時,家里的條件在村里已排在中等。
大矣那味村大部分耕作區為山坡地,此前從村里去往這些區域的路是畜力車壓出來的土路,一到雨季就泥濘不堪。2010年,當地煙草部門出資將泥巴路換成了機耕路,從此村里拉開了機械化耕作的序幕,“地勢平坦的地塊由煙農合作社的機耕隊負責翻犁,坡度陡的地方用微耕機。”白桂元說。
村里種烤煙的時間雖然有30多年,但烤房設施普遍老舊,每年造成的烘烤損失不小。2013年,按照“補貼大部分,村民自籌少部分”的原則,當地煙草部門幫助鄉親們建起了32座臥式烤房,同時協調電力部門架通了分電線,全村30多戶村民嘗到了臥式烤房帶來的甜頭。
看著手里的余錢多了起來,2019年,白桂元決定以土地流轉的方式進一步擴大規模,走“職業煙農”的路子。然而,流轉土地并非易事,白桂元碰了幾次壁后有些泄氣。
得知白桂元的情況后,當地煙農合作社向他伸出了“橄欖枝”:按平價將合作社在附近村子流轉的土地返租給他一些,讓他安安心心搞生產。
去年,白桂元種烤煙和玉米的收入,加起來有25萬多元,家里的總體情況在村里依然排在中等。
為啥奮斗了這些年,白桂元的家庭條件還沒有排在前頭?“村里不止我家是‘職業煙農’。”呷了一口茶,他說出了其中原由。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