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雨過天晴,鄧興濤正在地里給打頂后的煙株滴施抑芽劑,為的是避免繼續生長的煙芽與其他煙葉爭搶養分。鄧興濤家住云南省昭通市永善縣蓮峰鎮米田村,是當地小有名氣的種煙能人,年紀輕輕就成了鎮上實干創新型煙農的榜樣。
不過,幾年前的鄧興濤對種烤煙可是一竅不通。他的故事還得從16年前說起。那年,17歲的鄧興濤跟隨熟人一同去新疆種樹苗,一干就是12年。2019年,他帶著對家鄉的思念回到了米田村。返鄉后,鄧興濤一直想找點事做,卻始終沒有頭緒,直到永善縣煙草公司的聯點幫扶人員崔玉剛向他提出種植烤煙的設想。
鄧興濤一聽要種植烤煙,立馬就打了退堂鼓。“說實話,一開始回來確實不適應。新疆平原多,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高,但我們這里山高坡陡的,地塊分散,種植成本高,費時費力不說,一年下來能不能賺到錢,誰都不敢打包票。”鄧興濤擔憂地說。
鄧興濤的顧慮,也是整個昭通乃至云南大多數煙農面臨的難題。云南屬于山地高原地形,山地面積占比84%,而昭通更為典型,其山區面積占比高達96.4%。
崔玉剛看出了鄧興濤內心的糾結,便耐心地鼓勵他:“先試試看吧,你還年輕,不會可以慢慢學,而且煙站上那么多的師傅都可以幫助你,我們也會經常組織烤煙種植相關的技術培訓,在種植過程中還有很多政策補貼,你好好考慮考慮。”
那天過后,鄧興濤一直在琢磨種煙這事,心想“要是能找到適合山地種煙的農機,或許還有得干”。憑著在新疆的工作經驗和以往對農機知識的了解,鄧興濤決定嘗試一把,向山地發起挑戰。說干就干,2019年3月,鄧興濤從村子里流轉了30畝土地,正式踏上了他的“征服”之路。
犁地是第一關。為了找到適合的機械,他在網上查閱資料,聯系廠家,最后定制了一臺智能操控無人耕地機,并將機器上的輪子換成了履帶,更適合在陡峭的山地上作業。“這臺耕地機一天可以犁地十多畝。以前20多天才能完成的工作量,現在一周就能搞定。村里其他煙農看著好用,都來管我借呢。”鄧興濤驕傲地說。
智能無人耕地機在田間作業。
犁地的關過了,接著就是打塘。在永善縣煙草公司的推薦下,鄧興濤購買了打塘機。看著打塘機,他總覺得似曾相識,“如果把打塘機上的鉆頭換成鋸片,這不就是在新疆用過的割草機嗎?”經過鄧興濤的改造,一個打塘機實現了打塘、割草“一機兩用”。
鄧興濤借力農機的想法還有很多,但是在新疆12年的樹苗種植經驗告訴他,要想把烤煙種好,就必須要實現農機和農藝相結合。于是,鄧興濤開始積極向煙站技術人員請教學習農藝知識,并主動報名參加各類煙農培訓,閑暇之余還利用網絡平臺學習烤煙種植相關知識,只為農機農藝能夠更好地融合。
如今,鄧興濤家的烤煙越種越規范,煙株的生長周期縮短了,但長勢卻很好。與其他煙農種的烤煙相比,鄧興濤家的烤煙有著更強的抗逆性和抗病性。“上次冰雹受災后,核查災情的人都說怎么我家煙長那么好,煙株比別人粗壯,就連被打落地里的殘渣也比別人家的更大。”鄧興濤說。
鄧興濤正在給打頂后的煙株滴施抑芽劑。李海燕 攝
幾年的實踐,鄧興濤在“征服”山地的路上越走越順。以前,鄧興濤只敢種30畝,現在他有信心挑戰60畝。而且,已經有不少煙農在他的帶動下購買了新機械,打算和鄧興濤一起“征服”山地。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