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是“魚米之鄉”和“煙葉海洋”:水稻、煙葉種植規模分居全國第一、三位。
5月,車行郴州市桂陽縣鄉村,目之所及,煙田縱橫,一片青翠。同行的郴州市煙草專賣局(公司)工作人員說,這是仁義鎮的一處萬畝煙稻輪作區——它背后蘊藏著湖南全省3.81萬戶煙農增收致富的“秘籍”。
近年來,湖南省煙草專賣局(公司)認真踐行國家煙草專賣局“以煙穩糧、以煙促糧”工作要求,立足“三農”工作大局,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充分發揮行業體制、技術和資金等優勢,統籌設施資源利用,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落實煙田共建、設施共享、主體共培、技術共構、產業共融“五共”舉措,推動形成“煙田即糧田、煙農穩糧農、煙業促稻業”的良性發展格局,有效保障糧食安全,以產業興旺助力煙區繪就“一片稻香一片煙、黃金穗兒黃金葉”的鄉村振興美景。
“協同”讓生產要素充分流動
一茬煙葉一茬糧,糧煙生長都靠田。開展煙田共建,筑牢基本糧煙田,是實施煙稻輪作的“頭等大事”。
湖南省煙草專賣局(公司)提請湖南省政府將基本煙田保護納入“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將基本煙田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把煙葉產業發展納入“十四五”種植業發展規劃,為煙稻輪作打下了堅實基礎。煙草部門積極參與制定湖南省高標準農田建設地方標準,協同自然資源、農業農村、發改委等部門聯合開展高標準煙田建設,政企聯合建成高標準煙田81.5萬畝,有力筑牢了煙稻產業發展根基。
基本煙田要建得好,還要用得好、管得好。依托472個村社土地流轉平臺,湖南煙區探索推行“整村流轉、競拍發包、按股分紅”流轉模式,年均流轉儲備煙田78萬畝。全面實施“一張圖”“田長制”管理,落實深耕深翻、火土灰施用等保育措施,創建糧煙融合綠色防控示范區,促進煙田可持續經營。
“多虧了這些年修建的煙水配套工程,我們村的水稻才順利扛過了去年的旱災。”桂陽縣東郊村村民鄧桂平對設施齊全的糧煙田贊不絕口,去年下半年當地持續高溫、旱情嚴重,煙草行業補貼建設的煙田水利設施,成為湖南各煙稻產區防災減災、保障生產的重要法寶。
煙田水利設施共享是設施共享的一個縮影。
在湖南煙區,育苗大棚冬春育煙苗,夏季育晚稻秧苗,秋季育蔬菜苗,成為不停產的“生產車間”;密集烤房不僅烤香了煙葉,也烘干了稻米、蘑菇等農產品;覆蓋耕、種、收環節的農機,上半年在煙田里作業,下半年在稻田中馳騁……設施設備共享實現一棚多育、一房多用、一倉多儲、一機多能,為煙稻輪作提供了“硬核支撐”。
煙稻輪作,少不了煙田共建、設施共享,也離不開主體共培、技術共構。
市場主體強,產業才能高質量發展。湖南省政府出臺支持煙葉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將煙葉家庭農場、煙農合作社納入“千社萬戶”培育工程,激發主體活力;湖南省煙草專賣局(公司)借助“校企聯姻”開展培訓,聯動政府部門選拔能人,組建聯盟儲備人才,壯大主體隊伍,為糧煙協同發展注入蓬勃的人才隊伍活力。
今年,湖南省有3.3萬戶煙農實行煙稻輪作,占煙農總數的89%,種植專業戶、家庭農場占比達到1/3以上。建立煙葉生產專業服務隊505支,培育服務隊員3萬名,全力保障煙稻產業高質量發展。
科技強農,讓煙稻產業更興旺。湖南煙區攜手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以全周期、全方位技術服務,推動煙后水稻早熟品種選育、粉壟深耕、綠肥秸稈還田、生物防治、無人機植保等技術落地見效,助力糧煙質量、產量雙提升。
比如,圍繞茬口銜接,推廣“云煙87+野香優莉絲”“湘煙7號+玉針香”兩個品種組合;立足糧煙一體平衡施肥,水稻種植每畝施肥量減少了25公斤。
如今,生產要素圍繞產業科學配置、充分流動,糧煙協同已深深扎根湖南煙區:在湘中南煙區,煙稻雙合同、雙訂單生產扎實推進,實現了煙稻良性循環、合作共贏;在湘西北煙區,“煙葉+雜糧”模式全面推廣,助力農民增收致富。
“互融”讓鄉村振興動能強勁
近日,在郴州市嘉禾縣普滿糧煙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大米加工廠,幾位工人正在調試烘干機,投產后有望日產優質稻米10噸。
近年來,嘉禾煙區堅持產業立園、品牌強園、機制活園,把普滿糧煙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成為集農業種植、農產品加工、休閑旅游等為一體的煙區產業綜合體。
“產業園包含一社一莊六村三基地,年種植烤煙7382畝、水稻9070畝、水果1358畝,加工水稻5000噸以上,接待游客30萬人次,年總產值約8000萬元。”普滿逸香煙農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雷華安說,興建大米加工廠正是通過“一產強特色、二產提價值、三產促融合”發展壯大產業園的具體舉措。
在煙葉強特色上,他們利用有關技術定向開發濃香煙葉,提高煙葉在中高端品牌卷煙中的使用率,提升了煙葉結構的有效供給,也增加了煙農收入。
在品牌提價值方面,他們圍繞煙稻特色產業打造了福城金葉濃香煙葉、紅園綠洲普滿香米、豐蜻綠色農產品等特色品牌,并充分利用“湘村636”、旅游終端等線下平臺和京東、抖音等線上平臺拓寬銷售渠道,以渠道育品牌。
在三產促融合方面,產業園依托章志方等返鄉創業能人,建起三匯生態農莊,不僅種植煙稻、特色果蔬,還能開展休閑度假、農事體驗等活動,實現一二三產業互融互促。
從“糧煙協同”到“多業融合”,普滿糧煙現代農業產業園不斷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探索形成了合作社、三匯生態農莊、大米加工廠等多種生產經營、收益分配機制,帶動周邊農戶獲得土地流轉金、入社分紅、園內務工工資等收益。
放眼全省,普滿糧煙現代農業產業園不是孤例,湖南煙區共建設行業級煙稻產業綜合體15個,全力打造煙稻復合產業帶,持續延伸融合鏈條、豐富融合形態、打造融合樣板、推動融合增效。一個個田間村里、園里園外的小故事,匯聚成鄉村振興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這篇大文章。
在常德,“金秋富硒大米”等煙后稻米品牌受到市場歡迎,開發的高端卷煙品牌原料深受工業企業喜愛,美譽度不斷提升。
在邵陽,煙稻公園集煙稻種植、田園觀光、科研示范、文化賦能于一體,呈現“春看耕耘、夏看綠田、秋看金色浪、冬看田園雪”文旅勝景,成為周邊群眾旅游休閑好去處。
在郴州,永興縣永旺煙農專業合作社農產品加工車間為煙農提供就業崗位200余個,將“外出務工”變成“家門口就業”。
此外,湖南省煙草專賣局(公司)還以合作社為平臺,建設有機肥、育苗基質生產廠和生物顆粒加工廠,服務煙稻產業發展。用好“湘村636”“湘匯636”自有渠道,搭建“湘村好物”網絡平臺,讓更多農產品出村進城。
去年,湖南煙區生產生物質燃料1.6萬余噸、有機肥4.8萬余噸,煙后稻年均種植面積100萬畝,每畝糧煙收入6000元,煙農戶均綜合收入21.6萬元,牢牢守住了“米袋子”、穩固了“金葉子”、充盈了“錢袋子”,助力農戶過上了好日子。
喜看糧煙千重浪,金葉飄香惠萬家。湖南省煙草專賣局(公司)將不斷推動“五共”模式向精處走、向深處走,為保障糧食安全、穩定煙葉產業作出新貢獻,為現代煙草農業建設和鄉村振興譜寫新篇章。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