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的一天,在湖南省瀏陽市普跡鎮書院新村,晨曦中的鄉村尚睡眼朦眬,一聲雞鳴卻已喚醒了沃野的黎明。
早上6點多,村頭的烤房群里,29歲的譚鋒林已經和父親開始了忙碌的一天。這是今年最后一房烤煙了,從目前的烤后煙葉來看,今年的收成不錯。
“累是累點,但是很充實。”這個出生于普通農村家庭的90后小伙子,和大多數農家子弟一樣,吃苦耐勞、勤奮自立。
大學畢業后,譚鋒林在瀏陽市的一家廣告公司擔任平面設計師,2020年起開始在家鄉種起了煙葉。如今,他種植的煙葉面積已經從最初的27畝擴大到了40畝。
是設計師,也是新農人
譚鋒林在進行平面廣告設計。
在瀏陽市的廣告公司里,擔任平面設計師的譚鋒林干事爽快、待人禮貌大方,同事們都和他相處得不錯。不過,大家都覺得“他有點難約”——一到周末放假,譚鋒林就不見人了,聯系他時基本都回復“沒空”。
“沒辦法呀,家里有事要干!”譚鋒林撓撓頭,因為家里那幾十畝煙田少不了他。
2017年從大學畢業后,譚鋒林干過不少工作,當過平面設計師,也干過個體戶。2020年年初,疫情打亂了譚鋒林的生活節奏,也讓他下了一個決心——種烤煙。
“那段時間想了很多,一方面,當時自己的工作受到了影響,空閑時間變得多起來;另一方面,砌匠出身的父親,活兒也不穩定,要另謀出路。”譚鋒林說,當時母親便提議種煙,因為村里的煙農多,家里之前也種過煙葉,如今政策不錯,種煙各個關鍵環節都有煙草部門的技術人員提供指導,種完一季煙還能種一季晚稻,收入穩定。家里人一討論,便達成了一致意見。
說干就干,譚鋒林在家門口流轉了27畝田地,當起了新農人。他的父親譚建彪在家負責日常的田間管理,譚鋒林則每個周末都回來幫忙。
邊干邊學,從“門外漢”變成“小能手”
譚鋒林在采收煙葉。
決定種煙容易,但是要種好煙,獲得好的經濟效益,就沒那么容易了。從田間管理到病蟲害防治,再到煙葉采收、烘烤,都有一定的“技術含量”。
俗話說:“隔行如隔山。”沒經驗、沒技術,譚鋒林就誠懇地向身邊的煙農、煙葉技術員學習。別人開工,他就跟著去煙田,主動幫忙干活,邊干邊學,邊學邊干,慢慢地,譚鋒林掌握了煙葉生長的規律和種植要點,逐漸從“門外漢”變成了“小能手”。
事實上,針對煙農的技術短板,瀏陽市煙草專賣局(分公司)的煙葉技術員也會下沉到田間地頭,采取理論講解與實操訓練相結合的方式,一對一、手把手指導煙農掌握翻耕起壟、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等關鍵環節的操作要點,以譚鋒林為代表的許多煙農的種煙葉技術都實現了大幅提升。
與此同時,瀏陽市局(分公司)通過組織“金葉講堂、才聚瀏陽”系列人才培訓、開設“金葉講堂”視頻號直播課堂、“云課堂”等,用實用、時髦的方式提升煙葉種植人員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培育新型煙葉產業人才,促進鄉村人才振興,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
“這個伢子愛鉆研,不僅年輕、學歷高,而且接受能力強、腦子活,很不錯。”譚鋒林的聯戶技術員陳鵬峰介紹,譚鋒林謙虛好學,能吃苦,成長很快,如今基本上能獨當一面了。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第一年,譚鋒林種煙的純收入就達到了3000元/畝。“今年是人努力、天幫忙,從烤出來的煙葉看,收成肯定差不了。”譚鋒林介紹,除了烤煙的收入外,他的煙田還全部實行煙稻輪作,“煙葉收完后,再種一季晚稻,還能增收幾萬元呢!”
如今,一片片煙葉已成了譚鋒林家致富的“黃金葉”。譚鋒林表示,當前發展形勢不錯,他和父親還計劃根據種植情況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他對這個產業充滿了信心。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