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牡丹江軍馬場糧煙融合產業綜合體千畝連片煙田。黑龍江省局(公司)供圖
專業化移栽農機服務隊作業現場。李耀民攝
集采收、植保、編煙、存儲等功能于一體的多臺多功能煙機同步作業。黑龍江省局(公司)供圖
專業化整地起壟農機服務隊。李耀民攝
謝云智很高興。
謝云智是誰?
他是黑龍江省寧安市石巖綜合體的一位煙農,種煙700畝,也是寧安市逸醇香烤煙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社長,負責社內1000畝煙田的管理。
謝云智為什么高興?
去年,他的合作社使用黑龍江省煙草專賣局(公司)研發的智能采編一體機,完成1000畝煙葉采收,解決了采收雇工難、雇工貴問題,前不久又用優化后的機械完成了300畝煙葉的采收,效率更高、更省人工。
“不光采收,育苗、移栽、培土、植保等煙葉生產各環節,全過程實現了機械化。”謝云智高興地說。
謝云智的“高興”,是近年來黑龍江省煙草專賣局(公司)加大煙用機械研制、深化農機農藝融合,推動煙草農業現代化的生動縮影。
“在中國煙葉公司、國家局科技司、中國煙草機械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及各科研、工業企業等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兩年來,我們堅持省、市、縣三級聯動,下大力氣促進農機農藝融合發展。”黑龍江省煙草專賣局(公司)黨組書記、局長、總經理羅明德表示。
深入調研明確方向,強化頂層設計,著力破解瓶頸問題
“對黑龍江煙草來說,煙葉生產全程機械化不是可選項,而是必選項。”黑龍江省煙草專賣局(公司)總農藝師武常青告訴記者。
近年來,黑龍江省煙草專賣局(公司)努力挖掘龍江煙葉風格特征和質量特色,明確了“龍江煙葉是中式卷煙不可或缺的優質特色原料”定位。卷煙工業對龍江煙葉需求旺盛,龍江煙葉庫存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與此同時,他們通過調研發現,區域勞動人口外流等因素帶來的雇工難、雇工貴問題日益凸顯,移栽、采收等勞動強度較大、機械化水平較低的生產環節尤為嚴重,“誰來種煙、怎么種煙”的問題嚴重制約著龍江煙葉高質量發展。
“就拿采收環節來說,采一房煙葉大約要走1.3萬米。人一直彎著腰,邊采煙邊挎著幾十公斤重的煙包,最后還得從地里扛出來,勞動強度大,雇工難、貴,經常雇不到人。”牡丹江煙葉公司煙葉生產科副科長朱富國舉了個例子。
煙葉生產全程機械化,破題迫在眉睫。
黑龍江省煙草專賣局(公司)黨組深入分析認為,推行全程機械化,黑龍江煙區優勢明顯:當地農業發展有大農田、大農機、大產業優勢,且近年來煙葉公司和煙農在機械化方面開展了一系列積極探索,形成了許多實用、好用的煙用機械,有較好的研發基礎。
但同時,瓶頸問題同樣凸顯:農機研發力量相對分散,現有機械一定程度上存在制作簡單、功能單一、標準不一、與農藝融合程度不高等問題,廣泛推廣難。
盯問題破瓶頸,定思路方向明。
2021年5月,黑龍江省煙草專賣局(公司)黨組經過一系列深入調研和分析,明確了“加快農機農藝融合發展”的主攻方向,于2021年7月與中煙機械集團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在全程機械化農機農藝融合工作上啟動探索。
中國煙草總公司印發《構建宜機化煙草農業標準體系促進農機農藝融合發展三年行動方案》后,黑龍江省煙草專賣局(公司)主動作為,抓住寧安列入全國首批25個煙草農機農藝融合示范縣的契機,以“四個強化”推動各項工作落實落地。
——強化頂層設計。站位更好服務“三農”工作大局,確定頂層設計好、全局謀劃好、農機研發好、機藝融合好、農機推廣好、示范縣建設好“六好”總體原則,出臺加快推進煙葉生產全程機械化工作指導意見,為農機農藝融合工作指明方向。
——強化規劃引領。堅持先規劃、后實施,制定全程機械化農機配置規劃、促進農機農藝融合發展三年行動方案等系列規劃;推進煙區布局優化和規模化種植,劃定宜機化煙田47萬畝,解決“田”的問題;計劃利用三年時間建設示范縣6個、規劃農機服務單元112個、做到核心產區全覆蓋、煙葉生產實現全程機械化,為農機農藝融合工作擘畫藍圖。
——強化路徑指引。著眼破解“誰研發、誰制造、誰推廣、誰管理和服務”等瓶頸問題,成立工作專班,羅明德任總指揮負責調度,確定由“黑龍江省煙草公司煙草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黑龍江煙科所”)研發、煙機公司制造、兩家煙葉公司推廣、示范縣成立農服辦進行管理與服務”工作思路,明確了農機研發、應用、推廣工作路徑。
——強化規范有序推進。將煙葉生產細分為漂浮育苗、整地起壟、移栽覆膜、中耕培土、綠色植保、平頂抑芽、成熟采收等10個具體生產環節,為規范推進農機裝備設計制造、選型定型、構建宜機化體系、推廣作業奠定了基礎。
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匯聚研發合力,實現煙葉生產全程“有機可用”
實現全程機械化,農機研發是重點。
“堅持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一是協同整合優化原有機械,強化適用農機選型配置,完善推廣;二是與秦皇島煙機公司合力攻關核心技術,在移栽、采收等關鍵環節取得重大突破。”
黑龍江煙科所黨委書記、所長孫東輝介紹說,他們錨定“全程機械化、畝用工10個以下”目標,在農機補短板上發力。
兩年來,黑龍江煙科所整體推進,對現有農業機械進行梳理,整合多方力量開展全環節農機裝備集成優化。
比如,去年以來,哈爾濱、牡丹江煙葉產區以黑龍江省煙草專賣局(公司)“創新發展年”為契機,開展小改小革,推動農機研發驗證與推廣,掀起了農機研發應用熱潮。
如今,黑龍江煙科所集聚自身及煙區、煙機企業等多方智慧成果,集成優化了深松旋耕整地起壟一體機、可調偏坡式整地起壟一體機等多種具有推廣價值的機型,農整地起壟、中耕培土、煙田植保等環節機械化作業率達100%。
同時,為解決移栽、采收等關鍵環節“無機可用”問題,他們集中科研力量,重點突破。
“我們和北京達特公司、秦皇島煙機公司一起成立了攻關小組,小組成員時刻保持在線狀態,討論方案設計、推動改進落實。”黑龍江煙科所實用技術研究室主任賀國強說。
“像它,先后進行了多次改進。”賀國強指著謝云智所使用的一臺智能采編一體機介紹道,比如,原來采的煙葉要放到煙包里打包,現在,只需要放到面前的容器里,就有傳送裝置運上去編煙成夾;一開始作業平臺高度不夠,有煙葉損傷現象,后來多次調整優化有效解決;一開始機器上部露天,現在則加了遮陽棚……如今,穩穩行駛的機械上,采煙坐著來、無須扛煙包,省去了原來彎腰采煙、扛煙兩個勞動強度大的作業動作。
研發生產、應用驗證、改進提升……每一次研發改進都聚焦煙農實際需求、瞄準煙葉生產實際。
懸掛式移栽機也是根據農藝要求不斷改進的。比如,它原本帶有水箱,但水箱流量小,注水量無法滿足移栽農藝要求,通過拆掉水箱、安裝電磁閥注水器連接水車,問題得到解決。
解決“無機可用”,還要注重“一機多能”。
“單一功能作業機械存在作業效率和利用率不高的問題,我們整合多種功能,研制了多種復式作業機具。”深入參與研發工作的黑龍江煙科所實用技術研究室工作人員魏冠一介紹說。
不論是集成穴、施肥、注水、移栽功能于一體的移栽機,還是具有采煙和編煙功能的采收機,還是其他環節作業機具,研發團隊在研發中注重功能集成,提高裝備作業廣適性,進一步減少了作業次數、提高了作業效率。
拿多功能作業平臺來說。這個“變形金剛”設計有植保、平頂、采收等多種功能模塊,針對不同環節加載不同模塊即可進行相應作業;履帶設計可適應不同地形地貌條件,三種行進模式可自由切換,滿足不同作業場景需求。
截至目前,黑龍江省煙草專賣局(公司)研發、優化、引入25種機型,打造了一批成熟型、適用型專用機械,推動單一功能機型向復式多功能機型突破,填補了部分環節無機可用的空白,實現了煙葉生產全程“有機可用”。
研發團隊還嘗試應用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推動農機自動化、智能化。前不久,他們研制的全自動采收機樣機亮相。
優化技術標準,以農藝重塑促農機提升、應用,實現農機農藝“雙向奔赴”
實現全程機械化,不是簡單地研發配備機械,要確保機械能用、真用、好用,通過農藝宜機化再造構建宜機化煙草農業標準體系是關鍵。
“我們聚焦農事輕簡化再造農藝,堅持在生產環節工序上做減法,統一區域煙草農業技術標準,優化農時指標、栽培技術、作業環節、田間結構,促進農機提升、應用。”武常青表示。
就拿覆膜揭膜作業來說。
以往在揭膜前,為避免煙苗頂膜影響生長,要開展“引苗壓土”作業。膜上方有土,有煙苗,機械揭膜難度大且容易傷苗,揭膜環節機械化存在“腸梗阻”。
為解決這一問題,他們重塑農藝環節和標準,前期通過挖深坑和增加壟土堆高度兩個措施把膜的高度抬高,讓“膜距苗高度大于等于5厘米”,從而確保揭膜前苗不頂膜,成功減去“引苗壓土”作業,為使用覆膜機揭膜提供了條件。
不僅在覆膜揭膜環節開展農藝再造,黑龍江省煙草專賣局(公司)通過農藝重塑,減少假植、平旋等10項農事操作,將32個生產作業過程簡化為22個農藝環節,形成了4次采收、5房烘烤的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
這些經過再造和重塑的宜機化農業技術標準,被黑龍江省煙草專賣局(公司)反復論證、優化后,形成了黑龍江省煙草農業農機農藝融合作業規范,并實施農業驗證、農機對接和工業驗證,實現了減少作業次數、減少采收次數的農機農藝融合目標。
前不久,該規范通過了專家論證。
仔細翻看這本規范手冊不難發現,他們制定了從育苗至拔稈10個生產環節的宜機化農藝標準,按功能需求和農藝要求配套符合當地自然條件的作業機具,制定了10個生產環節、25個機型配套的全程機械化生產作業規范,建立了“雙減”技術體系和農機作業體系,為實現四次輕簡分層采收提供了保障。
10項作業規程、62項農藝標準、42項農機操作規程、36項作業質量要求……對農機農藝融合的推動體現在該規范的每個細節中,許多符合黑龍江地域特色的機械作業參數被創新性提出,并形成了完善的農機配置標準。
“農機農藝融合是一個雙向動態融合的過程,農機研發裝備過程充分考慮生產實際和農藝要求,而農藝標準的重塑則推動了農機裝備提升,為煙葉生產全程機械化提供了保障。”黑龍江省煙草專賣局(公司)煙葉處處長牛濤介紹說。比如,通過統一株行距,統一作業流程、驗收標準,推動農機連貫配套;通過優化整合生產作業環節,促進農機功能整合優化;通過優化田間結構,構建“控氮增密、低平頂、少留葉”技術體系,推廣4次采烤模式,推動農機裝備精準適配,等等。
在黑龍江煙區,農藝重塑成為助推器,帶動了煙葉生產全程機械化配套,推動了農機農藝實現良性互動、雙向奔赴。
2022年,承擔試點的石巖綜合體千畝連片示范區通過推動農機農藝融合,實現全程機械化,推動作業標準提高、作業效率提高、煙葉質量提高,畝用工減少8.3個,每公斤煙葉均價比全縣均價高0.45元,上等煙比例高14.6%,畝效益高295元。
創新服務模式,搭建農服管理體系,讓農機用得上、用得好
有全程配套農機、有宜機化農藝,如何讓煙農用得上、用得好,從而推動全程機械化落實落地?
黑龍江省煙草專賣局(公司)黨組認為,農服體系建設是保障。
他們在寧安示范縣開展試點,以煙草公司購置農機為主,為煙農提供專業化農機服務,對農服體系新路徑進行了有益探索。
“以煙草公司購置農機為主,解決了煙農自主購機資金壓力大‘買不起’、農機管理粗放閑置率高等問題,讓煙農‘用得上’。”牡丹江煙葉公司黨組書記、經理姚和閂向記者介紹說。
購買農機后,由誰進行農機管理、為煙農提供服務?
他們成立了農服管理辦公室,配備22名農機管理人員,負責農機管理、維修保養,并組織服務、跟蹤作業;培訓農機操作手282名,不斷完善雇工數據庫,建立起一支專業的農機服務隊伍。
農服管理辦公室的管理服務工作有一套完善的制度、標準。
“我們制定了各環節作業指導書,統一作業標準,同時,制定作業驗收標準,建立農機調度、維修管護、運行管理制度,規范農機服務。”牡丹江煙葉公司寧安分公司農服管理辦公室主任戴巖介紹道。
農機服務,如何讓煙農用得方便?
他們搭建了雪城金葉服務平臺,推廣“線上下單+線下服務”工作模式,提供定制化服務。煙農通過手機填寫服務預約單,既可以選擇單環節,也可以選擇全程托管。農服辦公室工作人員確認訂單后形成工單,服務隊會在指定時間到達指定地點開展服務。
“填好服務面積、時間、地點,提交預約單就行了,干完活以后還可以在上面結算。”寧溪村煙農顧昌林向記者展示了預約操作步驟。此前,他已經多次預約使用了農機服務。
方便,還要實惠,價格如何直接關系著生產成本,決定了煙農是否使用。
為了制定低于市場的價格體系,在保本的基礎上讓煙農得實惠,黑龍江省煙草專賣局(公司)做了大量工作。
他們派出專業財務人員對農機油耗、人工等成本進行反復核算、科學測定。最終,由煙草公司、合作社和煙農代表共同確定服務價格并公示。
在顧昌林看來,這個價格比市場價格低很多,“最少能低20%”。他估算道。
用得方便、實惠,那如何保證作業質量、讓煙農用得放心?
戴巖介紹說,機車手和輔助人員經統一培訓才能上崗,作業標準嚴格按照標準化生產方案和作業指導書執行,煙站網格員全程監督指導。作業結束后,農服管理辦公室組織煙農、煙農代表、作業隊長共同打分驗收,如不達標立即返工。服務結束后可線上結算,結果在平臺公示,接受各方監督。
實際上,通過構建全程機械化現代煙草農業生產體系和完善的農服體系,煙葉標準化生產水平大大提高,技術到位率、均質化生產水平得到提升,煙葉品質特征更加彰顯,進一步提高了煙農收益。
煙草公司提供的農機服務方便、實惠、效率高、質量高——楊大利、許慶山等一開始觀望的煙農逐漸認識到它的好處,目前已成為全程機械化的實踐者和推動者,曾經困擾他們的雇工難、雇工貴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如今,農服管理辦公室已在黑龍江更多示范縣的煙區成立。
在示范縣,他們配套機械近2000臺套,形成了以寧安、綏化為代表的平原區,以東寧為代表的丘陵山區兩種全程機械化生產方式,全程機械化服務正在鋪開。
全程機械化使煙農規模化種植沒了后顧之憂,加快了當地煙葉產業轉型升級步伐,以職業煙農、家庭農場為代表的規模化種植主體數量大幅增長,家庭農場達262個,形成了“家庭農場+全程機械化”特色生產模式,提升了生產效率,增加了煙農收入,煙農輕松種煙的美好愿景正變為現實。
“下一步,我們將嚴格落實國家煙草專賣局農機農藝融合工作要求,在使用過程中找不足,進一步改進提升;緊緊圍繞工業需求,驗證好機械化生產方式與煙葉質量的內在關系,提升原料保障能力,為推動黑龍江煙葉產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羅明德表示。
記者手記?
答卷
吉蕾
張迎文很健談。
8月底,記者在黑龍江省綏化市西長發鎮龍山村見到他時,他正在仔細探究一個龐然大物——黑龍江省煙草專賣局(公司)組織研發的采收機。
“沒想到!沒想到煙草公司這么快就有了這樣的成果!”他連連贊嘆。
張迎文說,2021年,時任黑龍江省煙草專賣局(公司)主要負責人的羅明德帶隊到煙區調研時,他曾向調研組反映:“現在雇工難、雇工貴啊!拿煙葉采收來說,煙壟有一二百米長,煙農彎著腰采煙,一趟一趟把50多公斤重的煙包扛到地頭。現在農村雇工年齡偏大,他們受不了這種強度,有時候出價再高也雇不到人。”
張迎文已經種煙32年,目前有一個家庭農場,同時是綏化市北林區圣捷烤煙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法人。
與煙葉打交道的這些年,張迎文深刻認識到機械化作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平時他自己愛琢磨,在當地煙葉公司工作人員的幫助下,研究制作了煙田船式移栽機等一些簡單、實用的小型農機具,除應用到自己家的煙葉種植外,還為其他煙農提供服務或者向其他煙農出售。
雖然嘗到了機械化作業的甜頭,但張迎文也有不少苦惱:“力量有限、技術有限,做出來的東西功能單一分散,有些環節的機械還研究不了。”
他沒想到,讓他苦惱的事,黑龍江省煙草專賣局(公司)通過兩年來的農機農藝融合實踐幫他解決了。
“效率太高了!我種了這么多年煙,琢磨了這么多年都沒個頭緒,沒想到煙草公司這么短時間就實現了突破,不僅研發了全環節的農機,還配套農藝、推廣農服。”張迎文愛不釋手地撫摸著采收機說,他已經跟當地農服管理辦公室工作人員取得聯系,接下來的煙葉生產中,他少不了要預約農機服務項目。
時隔兩年,黑龍江省煙草專賣局(公司)黨組交給煙農的答卷沉甸甸。
記者在采訪中深切感受到,這份答卷,離不開科學的頂層設計,離不開多方合力。
正是因為找到了“腸梗阻”、牽好了“牛鼻子”,確定了“機藝田服”統籌推進的思路,規劃先行、責任明確、環環相扣,才有了之后的高效推進。
在黑龍江省煙草專賣局(公司),農機農藝融合工作是“一把手”工程——羅明德每周調度工作情況,調整推進思路、牽頭解決難點問題,事無巨細;同時也是“全員工程”——從研發到生產到推廣驗證再到搭建農服體系,每個環節、每個人都是主角,自上而下的安排部署最終轉化為自下而上的自發行動。
而這所有努力的背后,是解決煙農急難愁盼的強烈決心,是落實國家煙草專賣局部署要求、推動煙葉高質量發展的責任擔當。
念念不忘,回響嘹亮。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